他含蓄方正,風度謹嚴,常常以微笑示人。
同事、學生眼裡的陳孝平永遠是沒脾氣,和藹可親。但學生們都知道,他從不參加各種吃飯應酬,哪怕是學生畢業時的邀約。這又讓很多人不理解。在陳孝平看來,一日三餐太複雜就是浪費時間。極簡的生活,卻招來同事們對他夫人常立文的批評。一次,陳教授自己做體檢,外套一脫,露出的毛衣居然有破洞。「他常常抓到什麼穿什麼,舊了破了也不扔⋯⋯我根本拗不過他。對物質生活,他的要求很低。」常立文說。但也許正是這股拗勁兒,讓陳孝平在肝臟外科領域突破一個又一個禁區。
2009年11月3日,一場不尋常的手術正在進行。武漢同濟醫院外科手術室,一位普通的母親為割肝救子日行十公裡減去脂肪肝,正在接受親屬間活體肝移植。與手術同步,中央電視臺全程直播「暴走媽媽」的手術,全國億萬人為術中母子揪心。
手術臺邊,陳孝平「坐陣」,30多位醫護人員全力以赴。這場肝移植手術歷經漫長的14個小時,最終母子平安。在業內,器官移植是外科手術的「王冠」,肝移植更以手術難度高被稱為「王冠上的明珠」。在國內,親屬間輔助性部分活體肝移植從理念到實踐,都由陳孝平首創。
早在上世紀80年代,陳孝平在國際上第一個提出「親屬間活體肝移植」的理念。2008年,陳孝平主刀,國內首次親屬間活體肝移植手術獲得成功。「暴走媽媽」術前,專家大會診決定了兒子切部分肝,媽媽只割小部分肝。這種手術難度大,雖說陳孝平在讀博士期間就已提出,但在當時仍是國內首創。1982年至1985年,陳孝平大膽地提出,良性肝病全切肝臟沒有必要,病人只需37%左右的肝臟就可維持功能。這樣,供肝體積小,供者的安全係數更大一些。他心裡的目標是,這位母親不僅要安全手術、健康恢復,更要正常生活!
然而,更艱難的挑戰降臨,讓現場所有醫生都吃了一驚。
正常肝臟有一根膽管,一釐米粗細。切下母親肝臟時,醫生才發現,肝內膽管竟然有4根,根根細比鉛筆芯!這種基因變異極為常見,存在於超過一半的健康人身上,這就給醫生手術帶來更多不確定因素。
在肝移植領域,膽管縫合比全肝移植都要難。傳統方法是全部縫合,術後並發膽管阻塞的機率大,直接影響移植效果。早在幾年前,陳孝平率先在國內嘗試膽管部分縫合,既減少了膽管阻塞的發生機率,也不影響膽管功能。
考慮到母親膽管太細,部分縫合效果最佳。在國內,能做這種手術的醫生鳳毛麟角。而類似的手術,陳孝平已做了上百例。這一次,要同時縫合4根,陳孝平沉著應戰。直到晚上,最後一根膽管縫合成功,最難關頭過去了,陳孝平一直懸著的心才放下大半。
掌握一項技術,意味著我們養成了一整套複雜的行為程式。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是在解決舊問題的同時不斷發現新問題並去攻克,所謂創新不是空中樓閣,不能忘本,本立而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