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面對面》節目中過於直白的提問,讓中央電視臺著名記者、節目主持人董倩陷入從業以來最大的爭議當中,很多人甚至直接批她「缺乏人性」。
作為一名出鏡記者,一直以來董倩把自己定位於資料的搜集者,儘量客觀、冷靜的去對待自己將要採訪的事件或者人物。她說過:"要做一桌豐盛的宴席,素材的搜集是必不可少的,你準備了什麼樣的料,決定著你將獲得一席什麼樣的菜。"為了能夠搜集到更多的料,董倩不斷地嘗試不同領域的採訪。
作為一名資深記者,董倩採訪過香港回歸、五十年國慶、澳門回歸、申奧成功、APEC會議、中國加入WTO、載人航天飛行、北京奧運會、汶川大地震等重大事件,她也通過這些採訪而被觀眾和業界認可。她並不是一個空想家,而是一個專心地把正在做的事做好的記者。
董倩是一個有才華的主持人。她畢業於北京大學,最終憑藉自己的努力成為央視名記,也獲得了第五屆「金話筒獎」。
2019年3月31日,四川涼山發生的重大火災中,31名消防戰士犧牲在戰鬥崗位上。央視派董倩去做一檔採訪消防戰士的節目。
央視的訪談節目其實是有套路的。一般來說,採訪英雄,採訪者會抱著「挖掘靈魂」的目的去採訪,引導英雄人物說出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比如採訪見義勇為者,會問他在見義勇為時有沒有產生過思想鬥爭,採訪為行業精英時也會引導他們說出「為中華之崛起而奮鬥」這樣的思想。這也是行業內的通病。
但是這次董倩面對的,是火災中犧牲的消防戰士的戰友,是悲劇的親歷者,他們的正在為死去的戰友悲痛。
所以,董倩在採訪的時候,不斷揭開英雄們心靈上的傷疤,就顯得很不合適。而且這種揭傷疤還是漸進式的,是一次又一次的,這就屬於引導過度了。
我們看看董倩問了什麼。「你跟那個戰友關係好嗎?你想救他嗎?」、「戰友死了你自責嗎?」、「你以後還會繼續做這個工作嗎?」、「你想救他嗎?」
在董倩的連續追問下,採訪的消防員顯然不願意再去回憶當時的情景。因為在採訪中,董倩帶著一副高高在上的優越感,用看上去冷靜得可怕的口吻,一層一層的撕開人家的傷口,像一個冰冷的機器人一樣,沒有一絲一毫的悲傷。
顯然,董倩沒有選擇好採訪的方向。採訪的重點並不是為了問英雄心中有沒有愧疚,因為他們都是挺身而出的英雄,何來的愧疚?採訪的重點應該是讓觀眾看到這些年輕的英雄們,在面對生與死的時候那種義無反顧,那種奮不顧身,這才是觀眾們願意看到的,也是社會需要的精神。
其實,作為一個新聞人,董倩最應該做的就是以「一個傾聽者的身份去傾聽」,讓受訪者說出觀眾們不知道的內情,讓觀眾了解整個事件的起因、過程和結果。對每一件事的評價,也應該讓觀眾自己去做出,而不是由記者先設計好,這才是新聞工作者的職業修養。
媒體人做節目的時候,固然要追求有深度,但更需要人文的關懷。面對大家的質疑,董倩以「做新聞講究的就是實事求是,還原事件本身的模樣,還原人性最初的樣子」來回應觀眾。
但是董倩也許沒有意識到,她的提問沒有體現出對消防員的尊重,也沒有考慮到他們的心情,而是在一遍遍的去逼他們回憶他們不願意回憶的噩夢。
如果董倩只是偶爾失誤,也許對她的質疑不會有這麼多。她在採訪中國女排主教練郎平時,也問出了「你作為美國隊的主教練,去打中國隊,心情是不是也很糾結?」這種無釐頭的問題。她難道不知道體育無國界嗎?體育比賽有沒有必要撥高到國家和民族立場這種高度,雖然每個人的看法都不同,但做為記者,這麼問、這麼引導觀眾去朝著這個方面聯想,是否合適?
要知道,董倩的訪談代表的不是她自己,而是《面對面》節目,是央視這個最大的主流平臺。能不能好好的提問,而不要去拼命的煽情?難道不煽情就採訪不了嗎?煽情就是往別人傷口撒鹽嗎?
當然,我不否認董倩的敬業精神。在今年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她一直堅守在武漢第一線,把武漢人民的一舉一動告訴全國人民。這是很不容易的。
我寧願相信,採訪消防隊員時的不當提問,是她的一次工作失誤。人誰無過?咱們也不能把她一棍子打死。讓她離開央視,只不過是觀眾們的氣話。
但是,董倩女士,觀眾們的耐心和容忍是有限度的。請你以後做節目時,一定要懂得「尊重」兩個字。是的,觀眾們是想知道一些真相,但這種真相,並不是靠煽情去取得的。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