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上午,記者跟隨市民政局和救助站的相關負責同志來到醫院,在活動室,看到了正在和其他病友一起吃飯、看電視的老人。主治大夫馬志龍告訴記者,住院6天以來,老人情緒穩定,吃飯睡覺等日常行為也很正常,其他病人也都比較友善,有時候還會主動幫助他,老人融入集體生活後的總體狀況還算不錯。
為了隨時了解老人的生活和治療情況,市救助站每天都會安排工作人員到醫院進行探望,一周下來,老人竟也記住了這幾張熟悉的面孔,在看到「熟人」後,露出憨憨的笑容,並能在大家的交談中,比劃幾下以表示參與和回復。記者看到,經過救助和治療的老人穿著救助站統一分發的嶄新棉衣,在乾淨溫暖的房間裡,面色紅潤,安靜平和。
據市民政局社會事務科科長亢生龍介紹,11月23日晚,該局相關領導在媒體上得知無名老人的情況後,深受觸動,連夜組織局裡和救助站的相關負責同志趕往馬峪口,按照新聞上所描述的方位,經過多半個小時的找尋,終於在凌晨2點多鐘找到了老人,並將他接到了救助站。
「當時回來已是凌晨5點了,我們為老人準備了飯菜,安排了住處。在天亮後,又為老人洗了澡,理了發,換了身乾淨的新衣服,大約10點鐘的時候帶他去市人民醫院做了檢查。」市救助站業務辦主任王宏田說。
在醫院,醫生為老人作了腦部CT、肺部透視和心電圖,發現老人有陳舊性腦梗塞,但尚不清楚其不會說話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腦梗塞引起的還是因為其他。為了進一步查明病情,醫生建議老人住院治療,但是當天晚上,也許是因為換了環境引起了不適,老人情緒變得極不穩定,影響到了其他病人的治療和休息,於是在25日上午被轉到了市第四人民醫院進行治療。
據了解,在老人被接到市救助站的當天上午,該站就派專人前往四十里舖鎮、馬峪口、大寨鄉、工業園區執法大隊和派出所,調查了近年來與老人有過接觸和關聯的單位和個人,並在民政部全國救助信息網、甘肅日報上發了尋人公告,期待能夠找到老人的相關線索。「但是截至目前,所有的信息也都只是『傳說』,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其真實性。」市救助站站長趙立澤告訴記者:「我們現在就希望,老人能夠在醫院治療的這段時間,病情有所好轉,最好能開口說話,知道自己是哪裡人,家在何方,這樣所有的工作也就好辦了。」
按照規定,市救助站只負責接收和救助城區流浪乞討人員,但是馬峪口無名老人情況特殊,此時民政、救助部門及時介入,免去了眾多關注老人的社會愛心企業和人士的擔憂。
如今,無名老人的生活暫時有了新的著落,雖然還未曾找到他的家在哪裡,但是在全社會愛心人士、企業和政府救助部門的幫助下,他的這個冬天至少不再寒冷,不再孤獨。我們在祈禱他病情有所好轉的同時,愛心還在延續,我們為老人的尋家之路也依然還在進行當中……
本報記者:李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