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安家》的時候,老公問我一個問題:
如果你是一個職場新人,你希望遇到徐姑姑這樣的領導嗎?
一個是注重結果和時間限制的任務導向型領導--房似錦;一個是注重平衡的關係導向型領導--徐文昌。
說實話,對於這個選擇題我不好選,但生活中,我更願意多交幾個徐姑姑這樣的朋友。
《安家》中的「徐文昌」,表面看毫不起眼,沒有靳東式的呼風喚雨,也沒有李雲龍式的強悍霸道,但卻實實在在是一個「外圓內方」的人脈高手。
就像他自己在劇中對房似錦說的那句話:
「你是外方內圓。我跟你說,我看起來不守清規戒律,可我才是真正的外圓內方。」
看似事事與世無爭,實則心中有自己的一桿秤。我聽到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才深深感覺到,他就是一個高人。
不僅如此,隨著劇情的展開,我發現,徐姑姑的人脈關係網可不簡單。
下到門口保安,上到億萬富豪,不管是幹了四十多年的郵遞員張叔,還是教育局局長,沒有他不認識的。
有網友細細盤點了徐文昌的「江湖」朋友圈,真不愧是手眼通天的人物。
人脈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自己的人脈關係進行有效分類。
人脈資源根據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分為政府人脈資源、行業人脈資源、技術人脈資源、客戶人脈資源、高層人脈資源、媒體人脈資源、低層人脈資源等等。
對徐文昌而言,政府人脈,比如通過瓜哥認識的工商局楊處長;行業人脈,比如自己的律師同學、琴行老闆。
高層人脈,比如白手起家的闞文濤夫婦、龔家花園的小俊;低層人脈就更多了,上海本地的苗阿姨、賣包子的嚴叔嚴嬸等等。
要想經營好如此龐大的社會關係網,不僅需要八面玲瓏的情商,更需要學會經營「人情債」,再說直白點,就是要學會「欠人情」。
可能這個觀點,乍一聽上去,你會有點不舒服,畢竟從小到大,我們接受的教育就是,「不要麻煩別人,千萬別欠別人的人情。」
但其實關係的本質在於互動,如果沒有了互動,也就沒有了關係的遞進。
「人情債」和大多數的實體債不同,「人情債」的借貸雙方更多的是一種「投資」關係。也就是我此次對於利益的讓渡是為了下一次有可能的「結盟」或是「合作」。
《安家》中徐姑姑的每一單老洋房生意,背後都是一次次「人情債」的最終發酵。
讓別人欠我們的情,代表著我們希望收穫對方的友誼,而我們學會欠別人的情,則是給自己種下未來的種子。
我們身邊總會有這樣一群年輕求職者,秉持著「不給別人添麻煩」的座右銘,在人才市場摸爬滾打,即使家中有親戚可以幫忙推薦好的工作,也堅決拒絕。
看上去這是一個一切都靠自己的三好青年,但其實,他可能只是一個不懂得人情債寶貴,錯失機會的傻孩子。
就像前面我所提到的,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就是「不要給別人添麻煩」,但其實,很多人只是因為長輩一直在說這句話,於是自己也就鸚鵡學舌。
我們可能根本就不清楚什麼是「不給別人添麻煩」。
我覺得秉持著」不給別人添麻煩「的人,一種是有點小傲嬌,他們不想欠別人的根本原因是想自己把事情全都幹了。
往往這類人對自己的評價自視過高,他們渴望成功,更渴望成功時可以對別人說「這都是我自己的努力」
還有一種人是自卑到塵埃,覺得自己不配得到別人的幫助。不管是哪一種,其實都不可取。相反,承認人情債,願意麻煩別人的人,更相信「貴人論」。
什麼是貴人?貴人就是幫助我們的人,也就是人情債的債主。
其實這是一種溫和的處世之道,在互相麻煩中,積累增加你的貴人,而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中,關係得以加深,深度人脈從而建立。
但,欠人情,也有注意事項:
1、不是所有的人情債都可以欠。那些有可能正在或未來可能損害你利益的人情債都需要拒絕。
2、人情債不著急還,還人情債最好的時間點,在於「對方需要」。要記住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
3、調整好自己的內心,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負擔,做到內心自洽。
馬克思曾說「人在本質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我們常評價別人「這個人有實力」,往往不僅是說這個人有能力,還包括了這個人可調動的一切資源和力量。
你能「欠人情」,就說明對方看重你的實力。
這就像是投資中的「槓桿原理「,一個小小的人情,有時候撬動的是你未來的可能性。
欠下一個人情,就等於你在關係銀行中多存了一筆存款,而你也就有了,未來面對危機和困難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