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有一類搞笑視頻席捲各大平臺。由於情節通常充滿轉折和危險,也被大家笑稱:
通常還會搭配上《Buttercup》,這首歌由於其開頭蹩腳的英語(*握著我的抱枕)、高潮停頓、多次反轉,而完美契合視頻內容。
*歌詞為「locked up on the button」,容易*空耳成「握著我的抱枕」。
*空耳,源自日語詞語「そらみみ」,英文為misheard lyrics,根據聽到原歌曲或臺詞的發音,造出與之發音相似的另一句話(常見於把一種語言按發音用其它語言代替)。
視頻內容通常是劇情照常發展,突然出現神轉折,通過停頓、單色調(黑白)、畫面縮放等操作加強搞笑效果,隨後恢復正常播放。
例如,
某非洲部落,一群黑人兄弟把一把AK交給黑猩猩,戲耍它不會使用。
就在大傢伙都在樂呵呵地圍觀時,黑猩猩模仿人類的姿勢找到了敲門,並開出了一槍,畫面變為單色調並停頓(由於劇情往往充滿危險,常常會用黑白色調來表示喪事)。
回到畫面,黑猩猩開始突突突,眾人嚇得趕緊四處逃竄。趕跑人類後,黑猩猩環顧四周,雙手舉起武器,露出勝利的微笑。
真不知道是誰在戲耍誰呢,哈哈哈。
再比如,
一處荒漠,科研人員正在訓練一個人型機器人用武器攻擊另一隻瑟瑟發抖的動物機器人。
看到它遲遲不肯動手,科研人員連續用棍子敲打催促它。就在第三次要敲上去前,機器人轉身一腳踹開人類,並朝腳下開了一槍。
回到畫面,機器人又朝另一側開槍,驅趕人類後抱起同類奪路而逃,劇情再次反轉。
機器人竟然直接跳下懸崖開溜。
科研人員趕忙下山追回重要科研資產,最後他們只能遠遠望見機器人抱著同類還在公路上狂奔。
機器人產生情感違抗指令,這可能是人工智慧獨立革命的第一槍,哈哈哈。
視頻很搞笑,但這種喜劇效果背後的原理你是否清楚呢?
其實背後的原理還是昆汀的橡皮筋理論。
昆汀講到他是如何在電影中製造懸念的:
懸念就像一根橡皮筋,我就一直用力拉,看究竟能拉到多長。這個場景維持的時間越長,懸念也就越大,直到橡皮筋崩裂,觀眾壓抑已久的情緒得到釋放。
搞笑視頻的停頓處積蓄了一種勢能,就像蘋果會掉下來砸醒牛頓,觀眾們其實已經知道了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那個人會摔個七葷八素。
這種張力就是加強氛圍的秘訣。不僅能突出搞笑元素,還可以加強悲劇氣氛。
比如,《無間道》中最精彩的表演:
*這段好就好在在:角色和觀眾一樣是從震驚中開始的,閃過回憶之後,觀眾已經進入傷感的階段,但是角色還處在震驚當中,讓人看了就更可憐他,等他的悲傷剛剛要出來的時候,槍戰突然開始,劇情被打斷,讓我們觀眾的情緒也是無處安放。
*視頻來源:Bilibili UP 培根悖論嘮嘮嗑,有刪改,文末附連結。
現在,你笑得更明白了嗎?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空耳
萌娘百科:buttercup
Bilibili | 標準結局 此曲一出 非死即傷 buttercup #6
Bilibili | 標準結局 此曲一出 非死即傷 buttercup #7
Bilibili | 《無間道》香港電影的「迴光返照」【培根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