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蘇聯的布列季涅夫政府入侵阿富汗,以支持親蘇聯政府並遏制伊斯蘭教義的遊擊隊。為此,許多西方國家抵制了當時的莫斯科奧運會。即使在經濟停滯的蘇聯,這也成為並助長了蘇聯的崩潰。
2020年第1310期總第1666期
公眾號主編:筆尖芭蕾
公眾號政委:之 洲
安德烈供稿 筆尖芭蕾編譯
1979年,蘇聯的布列濟涅夫政府以入侵阿富汗,以支持阿富汗的社會主義親蘇政府。基於伊斯蘭原則的遊擊組織猛烈抵抗了蘇軍。
美國等西方國家反對蘇聯對阿富汗的入侵,在1970年代緊張局面結束後,他們又回到了被稱為「新冷戰」的衝突中。以此為契機,蘇聯的權威被大大動搖,成為蘇聯解體的起點。
入侵原因
當時,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原因還不清楚,有各種各樣的理論,但現在有以下兩點值得我們探討。
影響力
美國(卡特總統)批評了蘇聯的武裝入侵,並對蘇聯實施了經濟制裁,並向阿富汗叛軍提供了武器。美國也在1980年抵制了莫斯科=奧林匹克運動會。雖然當時美蘇已籤署第二次戰略武器限制談判(SALT II),但由於美國國會拒絕批准此協議而未能執行。下屆裡根政府通過將蘇聯描述為「邪惡帝國」來復興對抗陣線,並宣布了SDI 概念,而美國和蘇聯則進入了「新冷戰」時期。
阿富汗內戰
1979年12月,一支由10萬名蘇聯軍隊組成的龐大部隊入侵了阿富汗。最初,作為鄰國的蘇聯成員引進了土庫曼斯坦的軍隊,同時還有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軍隊,它們當時都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成員。但在阿富汗,戰鬥的對手在族裔上與這些蘇聯加盟共和國的軍隊成員彼此接近,而且由於蘇軍中有許多伊斯蘭士兵,所以從一開始,這些被派往阿富汗的蘇聯軍人就沒有強烈的戰鬥意願, 因此,從1982年左右開始,俄國士兵便被直接派往阿富汗。
部分阿富汗人民抵抗了蘇聯的侵略,政府和蘇軍只能控制點和線。遊擊士兵被稱為「聖戰者」,最初是用蘇維埃政府的武器進行戰鬥的。自從美國國會於1984年通過《武器援助法》以來,他們就開始向叛軍遊擊隊提供了美國製造的武器。在阿富汗,美國武裝伊斯蘭遊擊隊與蘇聯軍隊作戰。最終,具有諷刺意味的結果是,與美國背道而馳的伊斯蘭激進分子從他們中間崛起。
難民暴發和美國對遊擊隊的支持
阿富汗內戰期間,阿富汗有大約一半的農村地區被遺棄,造成近200萬人喪生。全國有600萬難民,僅在西北邊境省(與巴基斯坦毗鄰)就有270萬難民。
在阿富汗從事醫療活動的中村聰(Satoshi Nakamura)博士說,這種情況造成200萬人死亡,並造成大量難民的產生。
1979年的含義
入侵阿富汗的蘇聯不僅受到國際批評,而且遭受了激烈的地方抵抗,顯然,蘇維埃在國內事務和外交上的制度已變得僵硬,戈巴契夫在1980年代下半葉出現,當時,蘇聯改革變得至關重要,但,蘇聯選擇的改革方式卻最終導致蘇聯的解體。而且,從抵抗蘇軍的遊擊組織中誕生了伊斯蘭原教組織塔利本,而後來的伊斯蘭激進分子如阿爾卡達(Alkaida)的恐怖主義將席捲全球。隨著當年的伊朗革命及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以及1979年英國柴契爾夫人引入新的自由主義等,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
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