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的橋太多了,自古至今,據說逾萬座,故被稱為橋鄉和萬橋市。橋多了,是好事嗎?人們的回答,肯定不會說是壞事。但是,現實中,我總覺得有些人,對這麼多橋心存疑惑,尤其是對那些年代久遠的,破舊不堪的,或者已不再承擔交通作用的,還存在那裡有什麼用?橋者,交通之工具也,既已喪失交通作用,拆之毀之理所當然也。
最近,我走訪了三座鬥門街道的石橋,三座橋的命運可以說是嗚呼哀哉!
第一座橋是石家橋。石家橋位於紹興市越城區鬥門街道富陵村,系南北跨向單孔石樑橋。橋面長2.90米,橋面寬1.60米。橋南置八級石臺階,長2.55米,橋北七級石臺階,長2.30米。橋孔高2.00米,跨徑2.90米。橋面有四塊長條石鋪成,橋上無橋欄。橋梁石上刻有「東陵橋」三字。此橋為清代古橋。目前,富陵村已經全部拆遷,村莊已成工地,石家橋已找不到了。或許毀了,或許賣了。
(照片為2014年拍攝)
第二座橋是長漊橋。長漊橋也位於紹興市越城區鬥門街道富陵村,在大運河東側的纖道上,原橋系南北跨向三孔石樑橋,橋長10.20米,橋面淨寬1.45米,橋面兩邊置實體石欄板。原橋面兩頭置石臺階。現在已將三孔石樑橋改為單孔梁橋,梁板也改成鋼筋水泥預製板了,石臺階也已改為斜坡,刻有「增壽橋」、「公元二00八,七,重建」等字樣的橋欄石,可能是別處搬移來的。此橋始建於清代,現橋已根本無原橋的模樣。
第三座橋是吳家漊橋。吳家漊橋,位於紹興市越城區鬥門街道外谷社村。系南北跨向單孔石樑橋。原橋面長5.00米,橋面寬1.70米。橋南置九級石臺階,長3.40米,橋北置六級石臺階,長1.70米,再折向東西下臺階到岸上。原橋為古代石橋。但近年來當地將臺階拆除,降低了橋面,並把石樑橋面改換成了鋼鐵板橋面。古橋的風貌已完全沒有了。
紹興的許多古橋被毀了,被拆了,被改了,這似乎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我們或許無法抵擋。作者記錄了它們的遭遇,本意並不是想指責誰的責任,只是作為一種歷史的忠實記錄,或許能夠讓後人知道這些古橋曾經的存在,知道曾經有人為建造這些古橋作出過努力和付出,知道這些古橋曾經給當地人們帶來過方便。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我們應該珍惜,不應該說毀了就毀了,拆了就拆了,改了就改了。我們是否可以用更合理的辦法加以保護和保存呢?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歷史的遺存,那是非常可悲的。
作者(陳樹堯)簡介:中國古橋研究與保護委員會秘書處秘書,紹興市古橋學會理事,紹興市古城民俗文化攝影協會組長,紹興市鄉土文化研究會成員,紹興市浙東唐詩之路研究會成員,紹興市關工委科普團成員。2018年著《紹興橋鄉》一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