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發生了一件很嚴重的事:深圳大鵬新區壩光村有多棵銀葉樹慘遭砍伐,原有的138棵銀杏樹現在只剩6棵。
從前的壩光,是這樣的
現在的壩光經過砍伐,已經變成了這樣
壩光村素有「深圳最美村落」的稱號,這裡不光有藍天大海,還有一大片紅樹林、百年古榕,更重要的是,這裡有極其珍貴的銀葉樹。然而8月6日,大鵬新區官方證實,關於壩光村銀葉樹被砍事件,確實存在未審先砍的事實。引人注意的是,大多被砍的銀葉樹位於非保護區內,是一些沒有石銘牌的「黑戶」。
如此投機取巧的行為引起了深圳環保志願者的憤怒和不安,避開保護區和保護區外有石銘牌的樹,明顯表示涉事單位並不是不知道這裡有珍貴的銀葉樹,雖然已經被責令停工整改,但當地項目已經在推行中,誰也不能保證這樣的情況會不會再次發生。
而小編看來,本次銀葉樹無故被砍,除了責怪施工單位之外,我們也應當重視在壩光村的城市規劃上出現的問題。單從壩光的情況來看,從2005年定位精細化工產業園,到2013年燃煤電廠,再到今天的國際生物谷,規劃定位變了三次,壩光卻始終逃不開整體拆遷的命運。
在年復一年的拆遷公示下,壩光原有的18個村落,從一片安靜祥和的樣子,變成現在民宅破敗,大多房屋門窗大開、人去樓空的景象。再不復當年的「最美村落」、「最後一片淨土」。
於是我們開始反思,在城市更新項目推進時,我們的重點應該是什麼?
無論對於國家還是對於城市,城市更新都勢在必行。調整工業結構,規劃城市片區,老舊的城區勢必面臨拆遷或者舊改,這一點無可避免,但是每個城市總有些我們無法下手的地方。
每一個城市更新的案例都各有各的側重點,大部分城中村的更新重點在於舊區居民的安置,以南頭古城為例的更新重點應在古建築,而對於壩光片區,更新重點應放在生態上。
以這一點來看,壩光片區的城市更新項目推進重點不在升級片區工業結構,而在於公共生態的保護。深圳37年走來,從一個小漁村到一個一線都市,飛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了區域環境為代價的——大部分的深圳人,想必都對泛著酸臭氣味的深圳河記憶猶新。
而本次銀葉樹無故被砍的新聞一出,無疑戳到了深圳這個城市的痛點——我們為了發展,還要付出些什麼?在城市更新的同時,我們能否找到一個平衡點,與生態、環境和城市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其實深圳不乏一些城市更新成功的案例,拆遷重建的也有如崗廈、湖貝等地,由舊廠房改建的有南海意庫、華僑城OCAT、藝展中心等,壩光臨近的案例就有位於大鵬新區的滿京華旗下的藝象iDtown,同是城市更新,為什麼壩光片區與藝象iDtown竟有天壤之別?
藝象iDtown由1989年建成的深圳鴻華印染廠改建而成,現在已經結合創意文化成為深圳首個濱海LFOT藝術園區,藝術展、音樂節…這裡都舉辦過。而壩光的更新之路,卻沒有這樣順利。
小編只能說不懂因地制宜的城市更新都不是好項目。無論是舊改還是拆遷,雖然最終目的都是城市更新、推動發展,但還是要顧全周邊居民和生態環境的影響。
在深圳這個城市越走越高,產業升級的需求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城市更新項目也越來越多。希望在以後的更新規劃上,能多多考慮片區當地的情況,更要加大對執行團隊的監控,不要讓壩光之痛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