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聽說了
「不微笑就不讓訓練」
的奇葩規定
於是
在上周的訓練場上
那麼問題來了,除了笑臉,我們還希望在訓練場上看到什麼?
過去幾年,反覆被問:「現在這麼多足球培訓,你這從小練習足球的人,為啥不做足球?」
的確,我愛足球,練習足球的年頭也僅次於棒球,而且更早接觸足球。
但!
首先俺個人的足球經歷沒有棒球豐富、立體與深入,看到的、學到的都不足以認為自己有資格給孩子們講如何踢球,當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類似上周在家跑訓練場出現的這個場面,足球場上可能很難發生,而這似乎正是棒球和其它項目不同的地方,也是我為啥覺得棒球可以相對更全面的幫助到一個孩子5至15歲階段的成長.
一個短短19秒的小視頻,您們看到了啥?聽到了啥?
最明顯的自然是接手TY不停的呼喊隊友「站起來」。作為棒球比賽中唯一站在界外區域並且可以看到全部隊友和對手的接手,在職業比賽中有時也承擔著指揮全隊的工作,因為只有他能看到所有人,只有他可以隨時了解隊友和對手的位置,上周六,TY真的像一個職業球員一樣呼喊和提醒著自己的隊友,必須點贊。
TY這樣大聲的呼喊,應該可以想見,有那麼一兩位隊友,似乎當時沒有在防守的狀態中,可能蹲著,也可能是坐在了地上,這其實就是我想說的其它項目中不常見到的狀況:棒球比賽中,球被進攻隊員擊出之前,沒人知道球會飛向哪裡或是滾向哪裡,最終接到球的只會是防守9人中的一人,但在對手擊球之前,9個人都需要高度集中,而結果可能會是整場比賽也沒有幾個球飛向自己。一次次專注準備,但又一次次沒有直接參與到防守之中(對於更高階的「每個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我們以後找機會再來討論),你會如何面對下一個擊球員呢?能否一直保持專注?對於專注的持續能力,這種角度的訓練和檢驗,實在是棒球很特殊的地方。
當然,專注的能力,除了持續時間長度,還有深度的衡量,同樣在上面的小視頻中,用球棒擊準一個棒球(未來甚至是飛行過來的棒球),這一被科學家認為所有體育運動中最難的技術動作,需要擊球員高度集中注意力,哪怕你的動作本身已經十分完美,但能否在那不到半秒的時間內高度專注還是很大程度決定著擊球的效果。
此外,等待也是棒球比賽的常態,即使你是先發9人之一,可能也要等待幾局才能有一次擊球的機會,如何在等待過程中同樣專注於比賽當中又是另外的學問。
棒球比賽中一個普通的十幾秒,卻是其它運動項目不容易創造的環境,當然,這也為發現和改變提供了機會,again,感謝棒球!
發現之後怎樣改變?
對於專注度的科學背景知識,除了此前的學習,昨夜今晨特意微信請教了在美研究低齡兒童行為發展的同學,得到的反饋摘錄如下:
注意力的廣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 ,5-7歲的孩子前額葉尚未完全成熟,所以很難非常專注比較長的時間,但也有個體差異。
還有一些孩子就算有意識,但是認知加工能力有限,還不能做到多個任務同時進行。
其次家庭環境,孩子從小和家長或主要看護人的相處模式很重要,如果沒有機會讓孩子比較持續的探索,而是不停的增加刺激,比如通過電腦,電視,低劣的玩具去刺激和變換的話,專注度就很難發展好。
我想問你,孩子們家裡的氛圍和相處模式是什麼樣的,是不是家長經常代辦?
家長會不會過多的去鼓勵孩子做這做那,然後孩子習慣了這種模式,以至於可能不會特別主動的去思考?
這邊的大夫在沒有見到病人的情況下,是絕對不能開處方的,我覺得這個原則也適用於我,沒有實際見到這些孩子,確實不能做出特別準確的判斷。
哇,科學家都好嚴謹啊,除了基本概念,就是提問,最後還要強調不能妄下結論,向科學家致敬!hiahia
所以俺的思考是啥呢?俺覺得,大概,專注度的培養.
上周訓練,還有啥值得記錄下來的?嗯,大概是「再一次特別仔細的討論了擊球的技術動作」,每個跑兒自然都有自己的優點,所以合成之後的擊球動作已經很美,期待他們更多的交流討論,早日在每一個人身上看到這樣的美。
跑兒
明兒見
如果
沒有
霧霾
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