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很多節令兒,節令兒是個很大的範疇,節日可以包含在內,節氣也可以包含在內,比如春節、中秋節都是節令兒,清明、穀雨也都是節令兒,還有一類比較生僻,有些人知道並注重它,有些人並不了解,這一類也叫節令兒。每到節令兒,人們就有一定的儀式來慶祝,比如以前做一頓好吃的就是慶祝節令兒。當看見鄰居做好吃的時候,通常有這樣的詢問:「今天是什麼節令兒?」要打趣人無緣無故做好吃的,經常這麼說:「不節不令兒的偷嘴吃,真是個饞嘴老婆!」
節令兒的發音很特別,「令」一定要有個兒話音,而且土話聽起來是個「榮兒」的感覺。莫不是應該叫「節榮兒」?從詞語含義上來說,叫「節令」是最恰當的。
民間的節令兒只存在於民間,黃曆上沒有。比如剛剛過去的正月十一是「莊稼生日」,而今天的正月二十一是「麥子生日」。這些節令兒主要在北方農村盛行。不言而喻,莊稼生日是普天下莊稼都有份的節日,不管是稻穀棉麻黍椒,只要是農民種植的莊稼,都在這一天過生日。我小時候農村還很隆重地慶祝這個「節令兒」(現在鄉村很多年輕人已經不知道這個節令兒了),早晨天剛剛亮就有鞭炮聲此起彼伏,人們要吃一頓小米乾飯以慶賀。穀子這古老的物種在人們心中的地位還是非常神聖的,不僅過年時用它做「隔年飯」,莊稼生日的節日餐也是它。後來人們富裕了,有些人家就改吃餃子。
在所有莊稼裡面,人們特別器重麥子,白面優勝於其它食物而備受青睞,於是就單獨給麥子立了個生日。
麥子生日是農曆正月二十一,鄉下風俗是,這一天要吃一頓餃子,很多人家也會放鞭炮慶祝。以農人們經驗,這一天的天氣與麥子的收成緊密關聯,早晨天氣晴,陽光燦爛就主小麥豐收,如果陰雨、大風,麥子成長的路程就艱難了。民間還有一句諺語描述這種預測:「麥子成或秕,單看正月二十一」。
庚子年的正月二十一 ,開門就看見溼漉漉的地面,夜裡下過雨。昨天還是東南風,夜裡寒潮逆流,今天竟然悽風冷雨天氣惡劣。如果按照農諺預測,今年的小麥必要經歷磨難的。其實近幾年總是春旱,麥子哪一年的成長也不順風順水,成長哪那麼容易,誰的青春不飽經磨難?也應了那句話「人間正道是滄桑」,我們期待陽光燦爛,所以才努力迴避陰霾。
民間關於麥子的傳說不少,其中之一是:以前上天賜下的麥子是一株九個穗,這樣農人勞作不辛苦,收成卻豐厚,所以普遍富庶,以至於到了不珍惜的地步。玉皇大帝變化成一個化緣的僧人下界查看民情,見一戶人家的婦人用麥子面烙餅讓孩子們坐著當蒲團。幻化的僧人向那婦人討要白麵餅吃,她卻給了他一個粗玉米面餅,說不能讓那粗麵餅硌壞孩子的屁股。
玉皇大帝對這種人性的惡和糟蹋糧食的情形很憤慨,便給人間降下些災難,懲罰那些不知惜福的蠢人。並從此削奪了對人類的恩賜,讓一株麥子只生一顆穗。從此之後,人間的麥子就沒有那麼豐饒了,人們要吃白面就必須付出艱辛的勞動。但是有農人說,一株麥子有時候不止長一棵麥穗,麥苗稀疏的田壟,麥子可以從根部長出分叉的。
天氣依然陰鬱,我祈禱它快快放晴,祈願農民辛苦播種的麥子能有個好收成。祈願蒼天不負,每一個辛苦播種的人都有好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