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singhua學堂」正式開啟國際巡講,副校長楊斌教授走進馬來西亞坤成中學談創新

2021-03-03 清華招生


11月8日下午,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教授在馬來西亞坤成中學開講《創新的人從哪裡來》,這標誌著今年4月份啟動的「iTsinghua學堂——名師大家進中學」系列巡講活動正式開啟國際巡講。該活動邀請清華的院士、教授們走進中學,為中學生介紹學科前沿,講述清華故事,傳播大學文化。截至目前,已經在國內外40餘所中學舉辦了60餘場講座。

「創新已經成為中國邁向發達國家的攔路虎。」講座伊始,楊斌教授直言不諱。他說,中國被稱為「製造大國」,但唯有成為創造大國才能可持續發展。要想成為創造大國,必須要營造創新的空間,培育創新人才。創新不應當是少數人的專屬,而應當成為所有人行為和特質所包含的有機組成部分。提到中國的創新者,一般都會提到少數幾個響噹噹的名字,這樣是不夠的。只有每個人都呈現出自己的創造力時,才能使整個社會洋溢出人人皆可創新的精神。

為什麼中國缺乏創新人才?楊斌教授從中國文化背景以及教育教學實踐的經驗談起,分析了可能存在的原因並表示,教育者應當採取一些變革舉措促進創新人才的產生。他以清華大學舉例稱,目前清華大學正在進行一系列的綜合改革,這些改革全部圍繞如何能夠給予學生更大的創新空間和更自由的選擇空間展開。比如清華大學2015年廢除了百分制,改用等級制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以此將分數比較的可能性降低,將其他考量因素比較的可能性提高,鼓勵學生挑戰自我,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同時,清華大學還增加了學生在大學期間自由選擇的可能性,包括選擇專業、選修課程、自由休學等,鼓勵學生多樣成長,全面成才,而不是加權平均、缺少稜角。「我們希望學生有自己的主張,而不是一味求同,也在校內推出了各種各樣的創新支持項目,搭建了富有特色的創新平臺,鼓勵學生有創意、能創新。」楊斌說。

最後,楊斌教授認為,要想培養出更多的創新人才,教育者和家長都應當做出改變。他說,作為一名中國的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深刻理解中華文化在創新方面的作用,哪些優勢可以利用,受歷史局限的地方如何揚棄,將中華文化中的瑰寶發揚光大,成為更有創新色彩的人。同樣,作為中國的家長,也要對孩子更多地保持尊重,增加對孩子好奇心的培養,允許孩子說怪話、說胡話、缺少邏輯,鼓勵可控的混亂。從溝通方式到理念,都要朝著更有利於創新人才培養的方向轉變。


坤成中學校長魏瑞玉向楊斌教授贈送紀念品。

講座結束後,坤成中學的老師對楊斌教授闡述的創新與教育之間的關係非常認同,並與楊斌教授就創新展開了討論。坤成中學校長魏瑞玉還向楊斌教授贈送了演講紀念品。互動中,有坤成中學老師提問:「在中國幾千年文化影響下的華人社會,創新的人可以從哪裡來?」楊斌教授回答道,如何解釋中華文化是很關鍵的影響因素,並以中醫和西醫互相補充為例,鼓勵教育者要多啟迪鼓舞被教育者,而不是向受教育者灌輸理念或者傳遞知識,要包容那些看起來不合邏輯的話和青年人的胡思亂想。

據悉,坤成中學創辦於1908年,是一所位於馬來西亞吉隆坡的華文獨立中學。成立一百多年來,坤成中學培育出了一批各行各業的精英人才,為社會做出貢獻。

清華招辦官方微信號:tsingerhua

人生若只如初見,掃碼之後天天見!


隨時隨地,清小華將一如既往為大家提供最新鮮的招生資訊。我在清華等你來!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