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全球第一部中文電報電碼書《電報書籍》原本由丹麥北歐亞洲研究所轉贈於上海電信博物館。據了解,《電報書籍》是用四位數代替漢字的電報編碼,目前全球僅存兩本初版,另一冊存放於丹麥國家檔案館。
今年5月11日,北歐亞洲研究所在哥本哈根亞洲中心將《電報書籍》移交於復旦大學-歐洲中國研究中心。今天,該書由復旦大學正式轉交至上海電信博物館。丹麥王國駐上海總領事Nicolai PRYTZ 、丹麥哥本哈根商務孔子學院院長Carsten Boyer THØGERSEN、大北歐公司中國區總經理李倬、復旦大學副校長林尚立以及中國電信上海公司資深經理花銳強、上海電信博物館館長沈青出席捐贈儀式。
書寫百年通信史 刻畫今朝創新力
歷史記載,1870年,受丹麥大北電報公司委託,丹麥天文學家漢斯•謝勒俄普(Hans Carl Frederik Christian Schjellerup)始創了《電報書籍》,1871年5月在上海印刷出版。1976年,丹麥漢學家博•格雷格森(Bo Gregersen)獲得其中一冊,幾經輾轉,後被北歐亞洲研究所收藏。145年後的今天,《電報書籍》原本再回到位於上海延安東路34號的上海電信博物館(前身為丹麥大北電報公司的電報大廈)。
一百多年前,大北電報公司在上海灘首辦電報業務,把電信技術正式引入中國,當時這根經香港連接歐洲與亞洲的電報線路拉開了中國近代電信史的帷幕。《電報書籍》的出版也使中文電報成為可能。據介紹,該書問世後的第二年(1872年),上海和香港之間發送的14992份電報中,中文電報達到2649份。
自電報業務開辦以來,上海一直是全國電報的中轉中心。《上海郵電志》數據顯示,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內電報交換量穩步增長,1979年達到2495.32萬份,1988年達到最高峰4497.83萬份,國際電報交換量在1981年達到188.09萬份的高峰值。
上世紀90年代後期,電報的使用率逐漸下降。在今天,電報早已被劃為「老古董」,似乎只有在博物館才能「一睹芳容」。但據了解,中國電信上海公司仍然在為公眾提供電報服務。目前,國內電報價格為0.14元/字,可通達全國31個省會城市,2014年,上海地區全年國內電報交換量為500份。國際電報則可發往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俄羅斯、紐西蘭等國家。
翻開書卷,中國電信業的百年風雲隨即展開。回望百餘年,1881年,如今中國電信上海公司的前身——上海電報局成立。國內第一條公眾電報電路——津滬電報線也於當年12月28日全線開放。之後,本地電話和長途電話也在上海及全國興辦。歷經多年緩步發展,改革開放以後,我國電信業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2009年,中國電信上海公司正式啟動了「城市光網」建設,如今百兆寬帶乃至千兆寬帶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4G天翼手機已經成為用戶須臾不可離開的掌上智能設備,各種基於網際網路的應用繁花似錦。中國電信在堅持改革創新的同時,持續支持國家寬帶發展戰略,「網際網路+」服務以及上海市創建「科創中心」的建設,提供優質而堅實的網絡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