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特有魚類的增殖放流和人工魚巢、魚礁建設是修復長江(重慶段)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
(9)日,重慶市林業局消息,隨著溫度的慢慢回升,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慶段的魚兒們已「談婚論嫁」,甚至有了愛情的結晶。
人工魚巢 重慶市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供圖
近日,重慶市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邀請了西南大學、重慶師範大學和重慶市水產科學研究所相關專家對重慶人工魚巢進行驗收,發現魚兒已產卵。
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慶段今年在自建人工魚巢11500平方米、人工魚礁400立方米的基礎上,與江津區人民法院、林業局合建人工魚巢35000平方米,與九龍坡、江津和永川三區的林業局、農業農村委一起合建人工魚巢26000平方米,共計725個單元(10米×10米)72500平方米。
長江重慶江津段鴻鵠護漁志願隊隊長劉鴻介紹,每年3到6月是魚類產卵期。通常情況下,魚兒會將卵產在江邊巖壁的青苔上,但因其附著力不強,被水流衝散後會大大影響成活率,人工魚巢恰好解決了這一難題。
志願者們將水遊草綑紮成束,一束束用竹框架固定起來,再將一個個這樣的竹框架投入江中,用竹竿連接成網格,人工魚巢就建成了。
為魚兒築巢 重慶市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供圖
劉鴻稱,人工魚巢起到了水草的作用,粘附性強,魚兒在此產卵成活率高,還能避免其他天敵的襲擾。同時,人工魚巢靠近岸邊,遠離主航道,既利於魚卵孵化,也不會影響正常航運。
「除了加強人工魚巢建設投放,我們還合理布局,在保護區重慶段的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選擇生境適宜,便於照看管護的歷史產卵場進行建設投放。」重慶市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處長王維介紹,人工魚巢將為保護區內靜水或緩流環境產粘性卵的鯉、鯽、魴、鯿、鮊、鯝、鯰、黃顙魚等30餘種魚類的繁殖提供安全穩定的場所。經專家評估,72500平方米的人工魚巢預計產卵可達7億粒,孵化魚苗可達5000萬尾,生態效益可觀。
下一步,保護區將根據水生生物保護和水域生態修復的實際需要,進一步加大水生生物保護工作,修復水生生物重要棲息地和關鍵生境的生態功能,努力促進保護區內水生生物資源有效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