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腳一雙,眼淚一缸。」
如今的姑娘們,真的應該慶幸沒有生活在那個需要裹腳的年代裡。因為那真的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
有個雲南老太太,這樣回憶她的纏腳的經歷:
她母親用一個木頭的東西,橫墊在她腳下,讓腳背凸起。然後,裹紮起來,逼她走路。慢慢的,腳背骨被拗斷了,她因此一個多月不能下床走路。
雖然骨頭折斷了,但她的腳仍然臃腫。她母親又念叨:你這雙男人腳,怎麼還不爛?她奶奶也說:難爛了,該使用法子了。
於是,她母親在她奶奶的指導下,找來半個瓷碗,砸成碎片,放在她的腳底、腳腰、腳面上,再用纏足布包裹起來,套上小鞋,讓她下地行動。
她的腳被劃破了,血跡從纏足布中滲透出來,變黑,發腥,發臭。她經常疼得臉色蒼白,精神恍惚,體重大減……
古時女孩裹腳一般是從四五歲開始,要經歷好幾個階段,什麼試裹、裹緊、裹尖、裹瘦、裹彎等等。
上面寫到的墊木頭拗斷腳骨,就是「裹彎」的階段。「彎」是小腳的審美標準之一,所以越彎越好。腳由平直拗成拱橋狀,再成馬蹄狀,直到腳尖腳跟貼在一起,腳弓縮得無可再縮,才算是裹成一雙標準的小腳。
放瓷片,是一個特殊手段,也就是她奶奶說的「使法子」。放瓷片的目的就是讓腳爛掉,這樣能夠快速讓腳縮小。
說是特殊手段,但據說這種纏法還蠻普遍的,尤其在纏足風氣較盛的山西、臺灣、河南、甘肅、河北等地,都有這種裹法。
類似的特殊手段還有很多,比如為了「裹瘦」,會用夾竹片,就是用兩片竹片,夾在腳掌左右然後用裹布緊纏,纏得時候生硬的竹片緊貼靠在腳骨關節上,往往會導致潰爛化膿,痛苦可想而知。
還有壓石板。有時候裹腳會導致內八字,為了糾正,就會往腳上壓石板,而且壓得時間很長,有時會直接造成足部壞死。
更直接的「手段」叫「棒錘」,顧名思義,就是拿棍子直接把腳骨砸斷,以方便快速成型……
不寫了不寫了,老吉後背都開始發涼了。
小說家馮驥才曾寫過一部 《三寸金蓮》,裡頭對小腳有一段評論,叫做「朝廷兇不過小腳」。這真是一段妙論。就輯錄在這裡,當作本文的結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