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泡沫的呼聲日漸高漲,針對「獨角獸」公司倒下的預言也越來越多。Syrah的創始人Josh Dickson的觀點是,雲筆記應用Evernote將首當其衝成為倒下的獨角獸公司。這隻綠色的大象,到底命運如何?
《商業價值》微信號:bvmagazine
矽谷知名投資者比爾·科裡(Bill Gurley)預言,2015年裡,至少會有一家「獨角獸」公司倒閉。「我的確認為,今年你就會看到一些『獨角獸』關門大吉。」科裡在2015年早些時候的SXSW大會上表示。
今年,科技行業都在熱議「失敗」的到來。而我們看到的情況卻是,那些高估值的「獨角獸」公司幾乎沒有碰到什麼挫折。如果大公司都還沒有倒下,反而有源源不斷的資本來解決種種難題,這或許意味著我們身處的科技泡沫比許多人設想的還要嚴重。
此外,如果失敗的風險近乎為零,後期投資者可就撿到大便宜了。直到2015年,標準普爾500指數中的公司平均壽命僅僅為18年,而在2015年早些時候,「獨角獸」公司的數量已經飆升到84家,要是說它們不會遭遇嚴重的失敗,那可真是難以置信——尤其是,許多私營公司在先前的投資周期中早已上市,這意味著市場競爭會更加激烈。
總的來說,「獨角獸」死去並不那麼難以想像,它是有其根源的。
「獨角獸」一旦死去,意味著許多人將失業,他們的工作和項目將就此擱置。對僱員來說,這意味著接下來會有一段艱難時期,將充滿壓力和挫敗感,還有潛在的未來的困難。跟2008年金融危機不同的是,這回沒有空頭,沒有反向的ETF,也沒有槓桿信用違約掉期供你買入.也就是說,往往上市公司的倒閉有可能給一些人帶來向上的獲利機會——但是,這回的情況大不相同。
這個時代,「獨角獸」公司不再是稀有物種,即便獨角獸倒下了,失敗也屬於一個健康經濟體的一部分。也只有如此,整個網際網路環境才能催生創新、催生新的創業家。技術正處於一個巨大而廣泛的泡沫的中央,其他財政更穩定、想法更創新的公司正渴望挖走更多人才,放到更合適他們個人情況與經濟需求的崗位上。失敗經歷,能使其他「獨角獸」汲取教訓,從而使自身更強健、更具彈性。
不過奇怪的是,要挑選出你認為正處於困境並可能死去的「獨角獸」公司,這是一個微妙複雜的問題。許多公司有能力籌募到大量資本,多到不需工作坐吃山空也能支撐上好幾年。這意味著,科技行業的「失敗」跟其他行業不同,「獨角獸」們不會在一夜之間倒下,而更像一種慢性死亡,比如核心產品逐漸失去市場、新的產品方案不受待見、用戶慢慢停止增長、成本上升、核心僱員和人才逐漸流失,諸如此類。
回顧歷史,當我們仔細研究科技史上 「獨角獸」公司的失敗歷程時,我們能很清楚地看到,有一家公司已經走上了失敗的道路——Evernote。
在多年跟無線電靜默一樣的沉寂之後,Evernote在今年的七月下旬更換了CEO。菲爾·利賓(Phil Libin)是Evernote創始團隊的一員,他總是提到要把Evernote打造成一家「百年公司」。如今,他卻即將卸任,把CEO之位讓給谷歌眼鏡商業運營負責人克裡斯·奧尼爾(Chris O'Neill)。
記者Arik Hesseldahl在Recode的新聞報導中如下概述這次轉變:
Evernote沒有安排奧尼爾接受任何採訪,不過他通過郵件回復了一系列問題。他認為Evernote的產品通過了谷歌CEO拉裡·佩奇(Larry Page)所說的「牙刷測試」,即那是一個人們在一天裡至少會用到兩次的產品。他把自己也當作粉絲之一:「我是成千上萬Evernote用戶中的一員,那是我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奧尼爾表示,他計劃讓Evernote更上一層樓,促使免費用戶購買不同層面的服務。「全球用戶的增長看起來很強勢,這得益於最近商業化的一系列努力。對於成功公司而言,用戶增長和利潤正如氧氣一樣重要,所以我們會朝這個方向加倍努力,」他寫道,「我的工作就是引領這支優秀團隊攀登上產品和利潤增長的另一高峰,在慢慢改進Evernote的同時保持其獨特的文化。」
在解釋這次公司易帥時,利賓形容自己對於落到CEO頭上的許多角色是「沒有激情的」,比如建立銷售團隊、幫助員工在事業上成長、創造吸引華爾街投資者的可預測商業模式等。
Evernote 前CEO菲爾•利賓
吸引和留住人才是CEO的核心責任。如果利賓對後者明顯不感興趣,他早就應該離任了。
我無法想像, Evernote的員工在聽到自己常任CEO(同時也是執行主席)公開承認自己不在乎員工未來時,該是什麼感受。員工及其公司的成長乃是科技公司的生命線,所以聽到高管坦白承認自己不關心這一切時,簡直就難以置信。 (不,我懷疑賈伯斯也並不關心這些,但利賓並不是賈伯斯,而且我也不記得賈伯斯曾如此公開地坦白一切。)
奧尼爾的評論則甚至更令人擔憂。我更同意The Verge的Casey Newton的說法,毫不誇張地說,奧尼爾的公開評論(上面引述的內容)太令人擔憂了。更何況奧尼爾的背景似乎.不合適領導一家陷入困境的(移動網際網路)筆記類軟體公司。
Casey Newton對Evernote新上任CEO的評論。
Evernote的獨角獸地位可以追溯到2012年,當時它獲得了7000萬美元的D輪融資。這使得Evernote的募資總額達到一億六千六百萬美元,現在也已幾乎翻了一番,達到兩億九千萬美元。
2012年5月,Josh Constine在TechCrunch上寫道:
這是官方消息。Evernote的目標是實現從初創公司到成熟公司的轉變,並希望在未來100年屹立不倒。今天,Evernote證實其籌得了7000萬美元的D輪融資,估值為10億美元。本輪融資由美瑞泰克科技基金和中國寬帶產業基金領投,因為它們可以幫助Evernote準備最終的首次公開募股。
Evernote並不需要錢。它當時所籌得的九千六百萬美元中,大部分還在銀行裡,而且它超過2500萬的用戶群中有超過100萬是付費用戶。但是,現在Evernote需要這筆現款來使自己免受短期市場條件的影響。D輪融資也資助其國際業務擴張,包括拓展中國市場、戰略併購、企業帳戶和其他功能的開發、以及聘用開發商、設計師、客服和技術支持。
但是,也因為Evernote正在不斷進步,它並不打算減慢速度。我就Evernote的未來採訪了CEO菲爾·利賓。他向我保證,「這筆資金讓我們在承擔風險時保持最佳地位。這是公司最有創意的一步棋。」
Evernote是少數成功拓展中國市場的軟體公司之一,這主要歸功於其在中國的非常規戰略。一些設在美國的高科技公司,如Twitter和Facebook,因為它們不願監控(和刪除)發布內容,長久以來被中國擋在網際網路防火牆外。於是中國往往會出現一系列滿足官方監控要求的山寨版應用,比如新浪微博(中國的「Twitter」)和人人網(中國的「Facebook」)。而Evernote基本上是自己建造了自己符合中國國情的本土版本,它完全在中國運作,而且有一個中國名字:印象筆記(直接翻譯成英文是「記憶筆記本(memory notebook)」)。2015年初,Evernote在中國已經有1150萬用戶,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
除了在中國大獲成功,2015年的Evernote簡直就是2012年的徹底逆襲,Evernote在2012年擔心的短期市場條件不但沒有成為現實,相反,2013年和2014年成了有史以來向美國私人企業籌集資金的最好時機。然而,雖然Evernote已經成功開展了一些小規模併購,但這些併購沒能對核心產品產生重大影響或增值效應,也從未減輕產品風險或實現新功能。這非常像Dropbox,在過去幾年裡,其核心產品也幾乎未變,哪怕公司實際上擁有源源不斷的資金、動力和資源。
利賓為Evernote選擇這兩家公司作為D輪融資領投是有特殊原因的:為最終的IPO做準備。但是現在,到了2015年,Evernote離IPO的距離卻越來越遠了。新聞網站Recode這樣評論Evernote易帥一事:
利賓對於到底該在什麼時候來進行IPO仍含糊其辭,他還是重複那句老話,Evernote背負著「成為上市公司的道德義務」。他還重申了他的標準臺詞——那句他至少從2012年中期開始就反覆強調的老話——離公開亮相「大約還有兩年時間」。
「我期待的其中一件事是,我的意見不會主宰與IPO香港的決定。」他說。當被問及奧尼爾是否會是最後使Evernote成功上市的CEO時,利賓笑著說:「最好是他。」
換句話說,Evernote離首次公開募股尚有一段距離,前景也不容樂觀。
Evernote新上任的CEO克裡斯•奧尼爾(左)與前任CEO菲爾•利賓。
2015年裡,針對Evernote最刻薄的評論莫過於利賓本人對2012年的Evernote的評價:
Evernote與Dropbox、Box、iCloud和Google Drive在雲存儲方面不斷競爭,與Instapaper和Spool在網頁剪輯方面較高下龍爭虎鬥;在去年併購圖像筆記公司Skitch後,還與Photoshop和Gimp在圖像編輯上較高下。
數不盡的競爭對手對Evernote而言是一個挑戰,但對其產品而言也是契機。利賓告訴我,他並不認為競爭對手是Evernote的最大威脅。「我們最有可能走向失敗的原因是停止生產優質產品。如果我們準備採取防守姿態,我們將失去對產品質量的關注」。
Evernote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做出好產品了。正如跟我聊過的許多人一樣,我曾經也是Evernote的忠實用戶,但是,它跟我工作的相關度逐漸降低,開始慢性死亡。它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都沒有做成,卻試圖通過一系列其他的劣質功能來彌補。
繼其宣布新CEO以後,我就從蘋果商店上下載了Evernote,天真地想看看這家公司在我沒有參與的這幾年裡都做了什麼。我很驚訝地發現,原來我的電腦和手機其實早已裝著Evernote,被扔到了放著不可刪除應用的垃圾文件夾裡,它的旁邊是iTunes Store、指南針,遊戲中心和iTunes U。
不過,這些仍不過是小事,真正的問題在於市場如何應對Evernote自2012年起的表現、市場潮流是響應還是抑制其發展。
像Dropbox一樣,Evernote最終還是意識到真正實現利潤的貨幣化需要企業客戶。 (這往往需要營銷,而利賓對此顯然並沒有什麼激情。)然而我們並沒有看到Evernote在企業客戶方面取得任何成功。
大多數企業客戶已經使用了其他產品,這些產品除了解決記筆記的需要還能實現其他功能。許多客戶早已投奔谷歌應用,它把文件共享功能(還有電子表格和PPT)整合到以Gmail為中心的更有價值的套件中。微軟的OneNote是免費的,使用微軟Office 365的企業還能使用其他協作工具。
目前還不清楚Evernote企業版是否適用於業務工作流程,但隨著軟體越來越開放的潮流,Evernote等同於在一個越來越開放、方便訪問且實時更新的商業世界中,選擇了一意孤行。
Evernote也清楚這一點。去年年底,他們試圖推出一款通訊產品「Work Chat」。我問了一些朋友他們是否聽說過,或者他們公司有沒有用過,答案十分響亮,「完全沒有聽說過,但是,Evernote為什麼要做聊天應用程式?」
該產品無疑在市場上大敗。許多Evernote的用戶希望從他們的筆記軟體中徹底刪除這一通訊產品。
產品看起來越來越沒有相關性,那麼它在幾個重要的平臺上的表現又是如何呢?
Evernote的iOS蘋果商店排名歷史(2011至今)
Evernote的下載次數在2011年到2013年初達到峰值。雖然產品排名依然較好,但是下載次數卻在持續下降之中。(值得一提的是,Evernote在Mac和iPad的應用程式商店中表現更好,儘管這兩個平臺的市場份額比iPhone更小,因而其表現也算不上有多好。以上數字僅僅針對美國。)
同一時期,微軟的OneNote取得了穩定的增長,上圖為iOS應用商店中的OneNote排名歷史(2011至今)。
下載數據當然不能說明一切。如果獨角獸是在失去相關性中逐漸死亡的話,那麼評論數量則是更有趣的指標。評論星級並不是衡量應用程式有多成功的好方法;自2014年年底,Facebook上的評論已經觸目驚心,這一年正是公司從Evernote中撤走Messenger功能的一年。儘管如此,這方法確實可以測量有多少人真正關心你的產品,因為不同體驗的用戶(不管喜歡還是討厭)都會參與評論。
iOS 蘋果商店中有關Evernote的評論(2008年至今)
對於正在發展的健康企業而言,這些數字是不正常的,尤其是2015年的評論數看起來可能只有2014年的一半。
健康發展的企業應該表現出完全不同的指標:
iOS 蘋果商店中有關Snapchat的評論(2008年至今)
我們在其他的筆記應用中也看到了這種增長,而最讓Evernote擔心的莫過於OneNote。
iOS 蘋果商店中有關Onenote的評論(2008年至今)
目前,Evernote在許多領域的相關性正在持續長期下降。
在產品方面,客戶也慢慢開始不關心它的產品,同時下載數量不斷下降,競爭對手也在提供更好的產品,其中不乏像OneNote這樣的免費產品。
在財務上,公司已經有三年多沒有募集資金了,儘管現在正是融資的絕佳時期。
競爭不只來自筆記應用程式,谷歌、Slack和Dropbox在慢慢侵蝕Evernote的許多功能,特別是那些它希望藉此說服企業購買使用的功能。
其他公司在矽谷保持穩健持續的增長,這帶來一個新的問題:如何吸引和留住員工。帶來變革的技術公司當然不會是由平庸的技術團隊打造出來的最優秀的工程師、設計師、營銷人員和產品經理有自己的籌碼去選擇服務的公司。 Evernote的股市表現,加上它無法走上IPO的現實,都嚴重傷害了其僱用人才的能力。
改變行政領導層和產品發展方向是可以原諒的,但是也要考慮到私企員工的職業發展需求以及給他們的股票補償 。通常來說,公司尋求上市的原因之一,也是為了提供股票激勵,或是允許早期的員工在公司的緩慢增長期仍能兌現。對Evernote而言,員工如何或何時可以贖回這些股票和期權獎勵,目前還不清楚。如果Evernote能通過降低估值來兌現,後期投資者為了確保將來在成功退出時得到更大份額,結果就是導致員工補償縮水。
當初創公司的財務狀況開始走下坡路,而且鑑於大多數科技初創公司的主要支出都是發工資,裁員便是快速削減成本的途徑之一。 Evernote在今年早些時候的「調整」中,就裁走了400餘人員工隊伍中的5%。
Evernote並沒有死——至少還沒有死。其產品仍然正常工作,其網站還在正常運營,員工在周一上午也會正常走進辦公室工作。但它的漫長消亡期已經浮現出跡象了。
隨著增長放緩,公司最迫切的需求將在於吸引和留住人才,創造能夠扭轉命運的產品。不過,這會十分困難。招聘頂尖人才太昂貴了,而Evernote已經失去了創新能力——這恰是頂尖人才願意為公司賣力的動力。員工該怎麼看待Evernote的股權又是另一個難題;倘若在員工能夠兌現股權之前,公司需要進行額外的融資,那麼其股權價值將大大縮水。
退一步說,公司憑著當初的2億9千萬資金能走到今天這一步,這已經非常驚人了。
雲端筆記一直是提高職場生產力的重要一環,問問2012的利賓就知道了。像Work Chat這一類平淡無奇的產品,推出市場的時機為時已晚。Evernote最實用的核心產品都是免費的,除了高級用戶以外誰也不會去升級,而高級用戶的數量也越來越少了。此外,Evernote從未組建銷售團隊或專攻企業客戶的產品系列,實在很難想像它能成功向企業推銷。實際上,面向企業的銷路在2015年已經基本上停止了,因為市場競爭日益激烈。
其他「獨角獸」的管理團隊應能從Evernote的例子上得到教訓:少為能否屹立100年擔憂,多花精力創造群眾喜歡的、又能賺錢的產品才是王道。(文/梁敏儀、陳倩敏/鈦媒體編譯)
(本文編譯自Syrah創始人Josh Dickson的評論,配圖來自Business Insider)
寫評論啦!看「右下角」!是的,商業價值微信號也可以寫評論啦!對於今天的文章,你有什麼話想說?有什麼想法或討論!留言給我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