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時分的南國,熱浪滾滾,秋遊郊外,見稻田猶未黃,清澈的水,碧綠的葉,飽滿低垂的稻穗,空氣中熱騰騰滿是稻花的香味,不禁想起大觀園中的稻香村來:
轉過山懷中,隱隱露出一帶黃泥築就牆,牆頭上皆稻莖掩護。有幾百株杏花,如噴火蒸霞一般。裡面數楹茅屋。外面卻是桑榆槿柘,各色樹稚新條,隨其曲折,編就兩溜青籬。籬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轆轤之屬。下面分畦列畝,佳蔬菜花,漫然無際。如此欣欣向榮寧靜安詳的農村美景,讓賈政勾引起歸農之意,寶玉也意興湍飛,才思泉湧,一口氣起出「杏簾在望」匾額名,「新漲綠添浣葛處,好雲香護採芹人」的對聯,「稻香村」的村名。
關於稻香村的名,寶玉是因為「柴門臨水稻花香」的詩句而得的靈感:
「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則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詩云:『柴門臨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詩句來自唐朝許渾《晚自朝臺津至韋隱居郊園》:
「秋來鳧雁下方塘,系馬朝臺步夕陽。村徑繞山松葉暗,柴門臨水稻花香。雲連海氣琴書潤,風帶潮聲枕簟涼。西下磻溪猶萬裡,可能垂白待文王。」柴門也有版本是野門,是秋天郊外風景。錦繡叢中長大的寶玉竟然能棄杏花而美稻花,意識到稻花之香,真是難得的。這個少年天性純樸,天真爛漫,沒有受苦的經歷,沒有被世俗的尊卑觀念束縛,天性中有一種平等博愛的觀念,對萬事萬物同情親近,富貴閒人生涯中,他能體會到劉姥姥的不容易,他能在二丫頭的村莊中看到見了鍬、钁、鋤、犁等物,想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
既然稱為柴門臨水稻花香,可見此處稻田面積也不小,牆頭是「黃泥築就牆,牆頭上皆稻莖掩護」,連收穫後的稻莖也用上了。探春改革的時候,婆子們各自競價承包,這一個說:
「那一片稻地交給我,一年這些頑的大小雀鳥的糧食不必動官中錢糧,我還可以交錢糧。」後來有一個叫老田媽的中標,這一個老田媽本是種莊稼的,所以改革後稻香村一帶凡有菜蔬稻稗之類,都歸她按時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