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農村人來說,一般都會存在一個大家族,每個家族都有屬於自己的祠堂;親戚之間的走動,也是比較頻繁。但是,人情往來總有淡薄的那一天。
於是在一些農村老人的口耳相傳之間,就是所謂的俗語,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
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流傳著這樣一句有關於「親戚關係」的俗語「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了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其實古人的話粗理不糙,暗含深意!
「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了了」這句俗語從字面上可以大致理解為:「在古代農村,親戚之間關係的親疏遠近,是一個逐漸疏離的過程。」古時候的農村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社會現象,原因其實並不複雜。
首先,特殊的農耕文化造就了這樣的特殊現象
在古時候的農村,人們都是以家族的形式聚居在一起,因為這樣可以「抱團取暖」,不僅能夠大大提高個體抗擊外部風險的能力,也能夠為彼此提供更多的食物,以助於族群的繁衍生息。
但是由於土地等資源畢竟是有限的,當一個家族無法養活太多人的時候,就會出現「分化」;於是逐漸就用血緣關係來區分哪些人屬於「自己人」,哪些人屬於「外人」。這是特殊的農耕文化造就了這樣的特殊現象,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說法,即「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了了」!
其次,這是一種自然選擇的結果
對於古時候的農村人來說,依靠血緣關係來區分親疏遠近,這既是一種社會資源的重新分配,其實也是一種自然選擇的結果。
比如現在結婚,就有「三代以內旁系血親不允許結婚」的規定,其實就與這句俗語「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了了」有異曲同工之妙!
最後,社會很現實
其實,社會就是人與人關係的總和;當一個家族的延續與傳承的旁支後人無法依靠血緣關係得到效益的時候,血緣關係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於是人們會去尋找新的「共同紐帶」,比如財富、地位、理想等等!所以這句俗語「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了了」,其實說的很有道理,話糙理不糙!
總結:這句俗語「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了了」,雖然說得在理。但是對於新時代的年輕人來說,血緣關係並不是人與人之間唯一的紐帶;在社會奮鬥,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幹出驚天動地的偉業,也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青史留名;
但是只要能儘自己最大的能力,保持善良、做好人、做好事!這其實就是最優質的正能量,這樣的人生才是值得敬重的人生!願與諸君同奮進,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今日話題:你們對這句俗語「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了了」還有其他的領悟嗎?歡迎在下面留下你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