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成都出現重度空氣汙染。
秸稈燒得歡,空氣髒得快。10月13日,華西都市報記者從成都市環保局官方微博獲悉,10時數據顯示,成都AQI(空氣品質指數)高達218,為重度汙染。這是今年4月後,成都首次出現重度汙染天氣。同時,和4月一樣,兩次重度汙染都是秸稈焚燒「惹禍」。
深陷「霾伏」的不止成都,四川省環境監測總站9時數據顯示,眉山、內江等12個市(州)同樣遭遇不同程度的空氣汙染,其中自貢、成都為重度汙染。
12個市(州)連片汙染,原因是什麼?
「本次汙染情況,主要汙染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內因,一個是外因。」四川省環境監測總站副站長羅彬說,內因主要是秸稈焚燒,空氣沒有邊界,某些市(州)焚燒秸稈的同時,不僅汙染了該城市空氣,也會影響周邊城市。逆溫,是本次汙染情況出現的外因。「最近天氣晴好,早晚容易出現逆溫,不利於汙染物擴散。」
四川遭遇「霾伏」,何時才能衝破?羅彬說,根據氣象預測信息,10月17日,將有一次全國大範圍的冷空氣。「冷空氣來川後,可能伴隨降水等有利氣象條件,有利於汙染物擴散,改善空氣汙染情況。」
不過,在17日之前,四川將持續晴好天氣。「冷空氣入川前,如果市(州)繼續焚燒秸稈,在逆溫等不利汙染氣象條件下,空氣汙染的情況可能會加重,川西平原、川東北、川南地區出現區域性連片汙染情況。」
記者了解到,為了監督焚燒秸稈的現象,目前,四川省大氣辦已經派出督查組,前往重點市(州)進行督查。
名詞解釋/
什麼是「逆溫」?
為何有低空逆溫層形成?羅彬解釋,成都最近出現的逆溫現象屬於輻射逆溫,原因是這幾天天氣晴好,白天太陽輻射大,地面升溫快,到了晚上以後,地面因為輻射冷卻而降溫,與地面接近的氣層冷卻降溫最強烈,而上層的空氣冷卻降溫緩慢,因此使低層大氣產生逆溫現象,「等第二天白天溫度升高,逆溫現象就會慢慢消失了。」
逆溫現象,阻礙了空氣的垂直對流運動,妨礙了煙塵、汙染物、水汽凝結物的擴散,幾十米甚至幾百米厚的逆溫層像一層厚厚的被子罩在城市的上空,近地面的汙染物「無路可走」,只好「原地不動」,越積越厚,加重空氣汙染。
華西都市報記者張路延攝影吳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