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反覆聽一首歌的時候,大腦變得超負荷,讓你精神難以集中處理其他事情。
文 | 小菲 編輯 | 林欣煮
某日白天在家突然聽到震耳欲聾的《卡路裡》音樂,一遍又一遍。這個區平日裡很安靜的,除了偶爾從人家傳來隱約的鋼琴聲,就只有鳥兒們嘰嘰喳喳,安靜得甚至都聽得到蜜蜂飛過窗前振翅的聲音。喧鬧的音樂聲很不尋常,於是我出門查看。發現是隔壁街新搬來的一個大媽,她沒有在自家可停下一輛車的空曠院子裡跳舞,而是拿了只音箱放在馬路中間,就在馬路上跳起了廣場舞,雖然只有她自己,但音量大得好似千軍萬馬。一個人的廣場舞,跳的是寂寞呀。
即便你對當下流行音樂半點興趣都沒有,也一定知道最近什麼神曲在流行,因為走到哪兒都逃不過廣場舞愛好者的強行科普。從早期的「蒼茫的天涯是我的愛」,到後來「你是我的小蘋果」,再到現在「燃燒我的卡路裡」,總能讓你猛地一激靈。
類似的洗腦神曲還有新晉洗腦神曲《隔壁泰山》,又例如節日裡商場裡無限循環各種音樂,從《Jingle Bells》到《恭喜發財》,逛上一圈都能聽個十幾遍……也不曉得在商場工作的員工是如何忍耐下來的。
心理學家琳達•布萊爾說,這些音樂會分散你的注意力,讓你精神難以集中處理其他事情。也就是說,你會耗費大量精力用於屏蔽你不想聽到的音樂聲,這些聲音會讓人煩躁、無聊,甚至感到壓力。
我有個朋友是藝術家,工作室在一個居民小區裡,她每天會在工作室裡做首飾設計。小區旁邊有個小廣場,每天早上大媽們晨練是高音喇叭廣播的廣場舞音樂,然後傍晚大媽們吃過晚飯又回來開始夜間的鍛鍊,經常讓她覺得思路被打斷。
商場裡播放音樂的初衷是刺激消費,比如節日音樂讓你想要買東西犒勞自己,餐廳裡午間快節奏的音樂讓人加快進食速度,提高翻臺率。但音樂過度重複也會讓人產生困擾。
心理學家維多利亞•威廉森指出這是「曝光效應」,當你反覆聽一首歌的時候,大腦變得超負荷,然後你就會感到不舒服。進而聯想到跟這首歌相關的壓力因素,比如過節要花錢、買禮物、長途跋涉、見各種親戚,這種不適感就會進一步加強。而聽到廣場舞音樂,你可以會想起超市裡聒噪的大媽,公交車上搶座的新聞,還有你媽可能又讓你周末去相親角,然後壓力指數驟升。以至於聽到音樂就想繞路走。
專家為商家提出解決的方案是配合其他凸顯假日的感官因素,比如節日鮮花彩燈裝飾,充滿溫暖氣味的香氛,來代替簡單粗暴的音樂。至於廣場舞音樂,也許普通人除了繞路走沒啥好辦法了。
小南:一邊聽洗腦神曲,一邊看關於洗腦神曲的文字,這才是一段完整的洗腦體驗啊,真香。
來源|南都周刊
END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如想取得授權請郵件:newmedia@nbweekly.com。如果想找到小南,可以在後臺回復「小南」試試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