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性學家金賽曾經寫道:"如果不將人分成同性戀者或者異性戀者,而是將他們視為具有一定程度的同性戀經歷和一定程度的異性戀經歷,這樣或許我們可以更好的理解人類的性向問題。"
3秒鐘快速問答:同性戀的反義詞是什麼?
我猜,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會不假思索的答道:當然是異性戀啊。
不過聰明的你,一定能想像到我在電腦屏幕這邊奸笑著搖頭,no no no,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們來掰扯掰扯。
首先,讓我們從人類的"性"扯起。"性",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受到生理、心理、社會和主觀選擇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
生理性別(biologcial sex)是最先奠基的那一部分。得到遊泳冠軍的精子健將一頭扎進卵子姐姐懷裡的那一刻,就決定了日後我們的口頭禪是適合用"蛋疼"還是"乳酸"。
可是,長了喉結的人都認同自己是男人嗎?錯!你讓變性前的金星姐姐情何以堪!人家可是從小就堅定地認為自己住錯了軀殼哦!所以說一個人心理上將自己視為男人還是女人,即"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也是構成性別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然後呢,在個體成長過程中,社會家庭和文化傳統在性別方面會教給我們很多東西。小到男生摔跤了不要哭要剪短髮,女生應該玩玩娃娃過家家;大到男性要承擔責任爭取更高的社會地位,女性要溫柔堅強找個好老公,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性別的社會角色",就是社會對男性化或女性化行為定義的文化規範。
那麼,性取向又是如何獲得的呢?
有網友說,"你若安好,便是基佬"這句話,堪稱2013開年金句。但是親愛的宅男腐女們,攪基哪有這麼簡單!要趕上現在的基友熱潮,你還有這個天賦(遺傳和基因)。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沒有發現其他哪種因素,能像生理因素一樣,對人的性取向產生如此確定的影響。
一般一個典型的同性戀者,在TA的童年或者青少年早期就會明確地意識到自己的性向。
曾經有個男生跟我說:"小學的時候我就知道了,如果看到漂亮姑娘,我也會讚嘆和欣賞,但是看到帥氣的男孩子,我就會臉紅心跳。這種感覺是不會騙人的。"如果我們能像理解"生而異性戀"那樣,理解這種"生而同性戀"的自然性,歧視、誤解和寄望他們會"改正"這樣的事情,應該就會少一點吧。
現在讓我們回顧一下快速問答:同性戀的反義詞是什麼?
學界認為,性取向不是一塊硬幣的正反面,請你把它看做一條譜帶:想像一條平面上的線段,如果線段左邊端點是絕對同性戀,右邊端點是絕對異性戀的話,越往線段中間去,就越可能體會到兩種性別都會激起心中漣漪(換而言之,雙性戀)。
而且,處在性取向的絕對兩端的人是不多的,大部分人,都是位於線段內部稍微往左或者往右偏的地方。換句話說,就是理論意義上,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除了自己慣常的性取向(同/異)之外,或多或少都曾經體驗另一種性取向在自己心裡激起的柔情~(注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