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毛烏蘇沙地邊緣的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典型的荒漠類型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然而,2013年7月,寧夏自治區發改委的一紙批覆卻將保護區內1293畝的實驗區變成了一堆「垃圾」企業的聚集地。
根據寧夏自治區發改委批覆的《靈武再生資源循環經濟示範區總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293畝的實驗區將建設「西北地區科技含量最高的國家級城市礦產示範基地」。重點合作領域包括再生資源網絡購銷、有色金屬再生加工、電子廢棄物及金屬型材加工、再生資源建材加工、非金屬資源再生利用加工、報廢汽車拆解及二手車交易、陸港物流中心等。
如果不是2016年7月12日至8月12日,中央第八環境保護督察組對寧夏自治區的環保督察,或許「西北地區科技含量最高的國家級城市礦產示範基地」真相至今無人揭開。2016年11月,第八督察組在向寧夏自治區反饋督察意見時明確指出:「自治區發改委批覆《靈武再生資源循環經濟示範區總體規劃》,侵佔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1293畝。」
寶利達化工公司(以下簡稱寶利達)是6月19日翟青一行在園區內檢查的第一家企業。這是一家以廢油為原料進行再加工利用的企業,表面看企業有規模、廠區也還算乾淨。但越往深裡查,惡臭、危險廢物處置混亂等問題一個個露出馬腳。
「你們的危廢到底去了哪裡?」順藤摸瓜,督察組按照寶利達危廢負責人王天齊的說法,來到傑瑞邦達環保科技公司(以下簡稱傑瑞邦達),本來是想看他們是如何處置寶利達轉來的危廢的,結果卻發現,名為環保公司的傑瑞邦達收集來的危險廢物不僅露天堆放,而且原本已被叫停的這家企業仍在夜間偷偷生產。
儘管督察組反覆提醒要說實話,但傑瑞邦達負責人仍然謊話連篇。督察組在現場發現,傑瑞邦達約2000噸油泥(屬危險廢物)就堆放在未作封閉處理的簡易貯存池中,有毒有害揮發性有機物無組織排放嚴重。
6月19日傍晚7點多,一塊豎立在地上的巨幅「國家城市礦產示範基地——靈武市眾盛再生資源有限公司」的招牌引起了督察組的注意。臨時停車,督察組順著招牌來到一家廢舊汽車拆解「企業」。
進入廠區後,一個滿身黑色油汙的中年男子告訴督察組,他就是「企業」老闆,名叫楊學明。一走一冒煙的土路,從廢舊汽車上拆下來的一堆一堆地汽車零部件胡亂地堆放,整個廠區高低不平,沒有落腳之地,油汙呈團狀散落在廠區的每一個角落。
這家「企業」在督察組到來前其實也做了功課:用黃土掩埋廠區內隱蔽處的一團團油汙。
「沒辦法,娃兒沒出息,考不上學,只能跟著一塊幹。」楊學明指著與他同樣「打扮」年輕人說,那是他兒子,因為沒考上大學,就跟他一起幹廢舊汽車拆解的活。楊學明兒子告訴《法制日報》記者,他哥哥也跟他們一起幹。他說,「企業」就他們爺兒仨,既是老闆,也是員工。
名為廢舊汽車拆解「企業」,實際上不過是一家土作坊。而這也是規劃裡所說的「西北地區科技含量最高的國家級城市礦產示範基地」「企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