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有的新聞中報導:一個老人摔倒了,好心人去扶,反而被訛了一筆錢。那麼遇到困難之人時,我們到底幫還是不幫?
答:遇到困難之人,比如摔倒的老人,要不要去幫呢?主要看你自己的想法。如果你覺得事不關己,不如自己走路,那不幫也可以;但如果你稍微有點愛心,還是應該伸手相助。
雖然這方面出現過一些負面新聞,但是我們的注意力不應一直聚焦於此,一方面這些新聞可能是個別記者為了吸引公眾眼球,故意而為;另一方面,確實有不少此方面的正面報導。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一名下崗工人騎著三輪車走在路上,見到一個老人摔倒在地,他就把老人扶起,放在三輪車上送到了醫院。當時需要先交三百塊錢押金才給醫治,這個人就給家裡打電話,讓家人送來錢幫著交了。
過了一段時間,大光集團的總裁突然找到這個人,給了他三百塊錢,還聘請他到公司上班,每個月的工資是三千塊錢。
原來,那位摔倒的老人是這個總裁的母親。
總裁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我之所以聘請他到我的公司上班,一方面因為他救了我的母親,非常感恩;另一方面我覺得他很善良,做事情應該很可靠。」
因此,不能因為個別負面的新聞報導就以偏概全。
比如有些乞丐的確是騙子,但如果因此就說「所有乞丐都是騙子,不要給錢」,這就有失偏頗,而且這種語言會對他人形成誤導,造成不良影響。
幫助別人不一定就會惹禍上身,退一步講,即使被對方找麻煩,我覺得:只要內心清淨,賠些錢也沒什麼,被冤枉也無所謂,我還是要做善事,因為善良就是我的人生準則。
希望大家在行善方面有一顆堅強、勇敢的心,千萬不要行善時就尋找各種藉口畏縮後退,造惡時就依靠各種名義肆意而為。
問:有句話說「人善被人欺」,行善的人可能會遭人排擠。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答:社會上是有「人善被人欺」的說法,這是因為當前的環境不是很好——行善的人較少,作惡的人眾多,大家都寧願同流合汙,見人行善反而抨擊、懷疑。
佛教的《毗奈耶經》裡講「果報成熟時,彼苦亦難脫」,一個人造下的惡業一旦成熟,痛苦就難以逃脫。反過來說,如果造下的是善業,那麼即使遭人排斥,你自己也不會有絲毫過錯,而且將來也必定會無欺獲得安樂。
《二規教言論》中說:「雖此大地滿惡人,然自當持高尚行。」即便世上很多人排斥善、造作惡,但是我仍然要秉持高尚的行為,做一個善良的人。
即便你的善行暫時沒有得到回報,但只要是有意義的事,就應當堅持不懈地行持。我自己也是如此,如果發現一件事對大家都很有幫助,那麼即使有人批評、阻撓,我仍然會矢志不渝地去做。
人如果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就會常常擔心自己遭到損害。現在很多人之所以不敢行善,就是因為害怕自己吃虧。這種人的心是很弱小的。行善方面還是要勇往直前。
佛教中講,行善時要有兩種心:
第一、勇敢心。如今的很多人遇到行善的機會,就退避三舍,這是缺乏勇敢心。
第二、恆常心。做一件善事不難,難的是長年累月地做善事——去年、今年或者年輕、年老時都一如既往。所以,行善貴在持之以恆。
如果能具備上面兩種心,任何違緣、困難都不會障礙你的善行。
摘自索達吉堪布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演講
《人生與人心》
不 管 怎 樣 , 要 善 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