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間,兵團教育局從各個高校抽調了六名老師負責編寫《雙語學習手冊》,這本手冊將用於兵團幹部學習維吾爾語。兵團幹部以及工作隊,與少數民族群眾不論是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上都要打交道。如果不能掌握一些維吾爾語,很難與群眾溝通交流,這就很需要一本《雙語學習手冊》作為學習工具。
兵團教育局要求最快今年要使用,以李礫為組長的6人編寫組,從放假開始就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過年期間僅僅休息了幾天就繼續投入工作。她們每天九點起床,工作到凌晨兩三點才休息。
編寫過程中的困難在於手冊的使用者是基層幹部,所以內容要更貼近他們的工作和生活,要更加群眾化。而編寫組的老師們,與少數名族群眾交流的機會相對較少,如何讓冊子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能夠更加的口語化,讓基層幹部更方便學習、使用。兵團教育局通過「訪惠聚」工作隊和結親住村幹部搜集了一些最常用的語句詞彙,編寫組在此基礎上進行篩選、整理。
編寫組經過兩個月的緊張工作,通過六次的專家評審和反覆修改後終於定稿。手冊分為三個部分,字母到詞再到句子,最後到篇章。針對不同程度的人群,讓每個人不僅會說還要會認,到最後可以交流。編寫的目標就是要淺顯易懂,好學實用。
編寫過程中有一個插曲。高麗娟老師的孩子比較小,只有一歲八個月,愛人工作忙顧不上家庭,父母幫忙照看孩子。在編寫過程中,孩子高燒不退,起初沒有過於在意,但孩子高燒持續一周不退,高麗娟老師才急忙請假回家,跟孩子待了兩三天。偉大的母愛戰勝了病魔,孩子病情很快有所好轉。高麗娟在家中那兩天還在牽掛工作,打電話要求組長給她分配一些任務在家裡幹。看到孩子能夠吃飯、睡覺了,高麗娟老師又急忙趕回編寫小組。
高麗娟老師表示,她是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維吾爾語)專業的,接到任務的時候就很簡單的想法,就是把它當做分內之事去做,所以收到兵團的感謝信時有點兒出乎意料,沒有想過會有這樣的獎勵。
她們用求真務實的態度,認真完成工作,也在用「胡楊精神」感染人、教育人。
(文:陳靜 張宇煊 攝:周楠 劉德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