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循環面向上,中華紙漿花蓮廠自1968年建廠後,以木片為製漿原料,在取用木片中纖維素製漿的同時,將過程剩餘的木質素化為製漿所需之汽電共生能源,打造木質素全循環運用以生產紙漿。此外,除永豐餘工業用紙新屋廠以造紙製程水處理的有機物產生沼氣外,由於回收紙的纖維中參雜許多高熱值的固體製程餘料(塑膠為主),永豐餘將這些有機餘料經篩選分類,利用RDF(Refuse Derived Fuel, RDF)造粒技術,將固體有機餘料衍生為再生能源,用餘料取代煤,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永豐餘也正規畫興建全臺首座完全使用衍生燃料的無煤汽電共生系統,裝置容量達9,500kW,預計2019年年底建置完成,這是當前最有效將廢塑料轉化為能源的方法。永豐餘呼籲,政府應比照沼氣等再生能源獎勵辦法,為 RDF發電提供獎勵金,以加速將廢塑料再利用並促進臺灣循環經濟向前發展。
水循環面向上,永豐餘最大化水的使用次數、最小化水的使用噸數。永豐餘讓水資源在廠區內不斷地循環使用,工業用紙廠生產1噸的紙,消耗水量為6噸,消費品廠更為節省生產1噸衛生紙僅需4噸,在汽電共生、製漿、造紙、紙器等製程大量使用回收水,使水資源價值發揮至最大。主要據點平均每滴水可重複使用5次;若以消費品廠為例,循環次數更超過20次。此外,永豐餘更在大型營運據點旁建設溼地(如大樹舊鐵橋溼地),涵養土壤與植被,在固碳同時提供多元的動物棲息地。
紙的再生循環面向上,全臺每年消耗超過425萬噸的紙,而臺灣造紙業1年回收紙的收購量高達395萬公噸,其中有2/3、約270萬噸採購自國內回收紙。目前國內紙類回收率65.7%,紙廠回收紙利用率達93%,早已達先進國家標準。在永豐餘工業用紙廠,製程中使用超過95%的再生回收紙,延續碳的儲存時間與使用價值。紙業在時代演進與歷史發展長河中,著實扮演著舉足輕重的社會清道夫。
碳循環面向上,碳循環是地球存在最自然的循環系統。造林是最重要的固碳途徑,紙則是讓碳得以被使用與保存的重要媒介。植物藉由光合作用,結合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與水,形成多糖體生質物,同時固定大氣中的碳;永豐餘則持續運用科技,將這些生質物轉化為日常生活所需之材料,並延續植物固碳之價值;這些材料在使用後最終回歸大地,或成為能源之原料。永豐餘是林、漿、紙一貫的生產工廠,從造林到造紙,串連起全球固碳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