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宣城羊牯智力支鄉會獎學助學活動點讚
流浪,不是客家人的宿命,天道酬勤才是客家人生生不息的本源。生生不息的活力來自於客家人代代相傳的「耕讀傳家」的精神。
上千年來,無論落腳何方,只要站穩腳跟,「耕讀傳家」就會生根發芽,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於是先輩們每到一地,就開闢出了「公田供書」的教育發展模式。
一個家族,或者一個鄉村都有一塊「公田」,「公田」每年的收益都拿來請私塾先生,培養族中或鄉裡的孩子。「公田」需要大家的盡心耕耘,每家每戶你耕田來我澆水,不管豐年歹年,一個鄉裡收成最好的一定是「公田」的農作物。「耕讀傳家,公田供書」——正是這縷希望之光,支撐著客家人在顛沛流離的流浪中,找到「異鄉即故鄉」的心靈安放之所。
宣城、羊牯到福州的距離是800裡,八百裡路雲和月,在陌生的城市裡,我們依然是不會改變的客家人。「公田供書」的精神沒有改變,只是換了一種模式,正是我們現在宣城、羊牯智力支鄉會的「獎學助學」活動。這一「獎學助學公田」,是我們所有宣城、羊牯在榕每一位鄉賢的心靈寄託,也是我們在外打拼有所追求的最好闡述,不管你在這個異鄉城市裡有多累多苦,或者有多風光;也不管你承認不承認,身為客家人都是認可這一「義舉善舉」的。為我們的「公田供書」付出,比起你在寺廟裡燒香拜佛更能積德;為「義舉善舉」點讚,遠勝過沒有結果的觥籌交錯;每一次參與「獎學助學」都是一種修行:為自己修來生,為後人修今生。
很多人一生都在費勁心思地追求積德厚報,卻總把積德的前提——善與善行,當作累贅、負擔。「獎學助學」是我們每一個在榕鄉親的「公田」,讓我們在陌生的城市裡,還能擁有一個熟悉溫暖的角落。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讓一片雲推動另一片雲,必然降下一場雨滋潤這片田;讓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必然長出朵朵傲嬌的曼陀羅花。「公田」無私心,每一棵蓬勃生長的秧苗,都將見證我們的付出我們的希望,我們不要辜負在異鄉的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