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釐清廣州市PM2.5主要來源及化學組分
評估大氣汙染防治措施實施效果
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從2015年起
每年組織開展PM2.5來源解析
近日完成了2018年度解析工作
研究表明,2018年,廣州市PM2.5來源中佔比最大的是工業源和移動源,分別佔29.3%和25.5%。
工業源中,燃煤源佔22.2%、工業工藝源佔7.1%;移動源中,機動車佔16.8%、非道路移動源(船舶、施工機械等)佔8.7%。此外,面源(農業、生活等)佔15.8%、生物質燃燒佔比9.9%、揚塵源佔比7.6%、自然源佔比6.8%(圖1)。
圖1 廣州市PM2.5汙染來源佔比圖
城區的機動車尾氣源、工業源佔比高於郊區;自然源、面源(農業、生活等)和非道路移動源對廣州市南部區域影響較大;生物質燃燒源、揚塵源對北部區域影響較大(圖2)。
圖2 廣州市PM2.5汙染來源解析結果(不同點位)
2018年,廣州市PM2.5化學組分中,有機質佔比最大、為38.5%,硫酸鹽、硝酸鹽、銨鹽、元素碳和重金屬元素分別佔18.0%、8.1%、7.4%、2.9%、1.7%。不同區域PM2.5主要化學組分構成差異不大。
廣州市2018年PM2.5汙染源來源與2017年相比,移動源、燃煤源、面源(農業、生活等)、生物質燃燒源、自然源、工業藝源和揚塵源分別下降了1.1、0.9、0.9、0.4、0.6、0.2和0.3微克/立方米;與2016年相比,分別下降1.3、0.3、0.9、0.6、1.4、0.8和0.4微克/立方米(圖3)。
圖3 2016-2018年廣州市不同汙染源對PM2.5源貢獻濃度比較
化學組分中,有機質、硫酸鹽、硝酸鹽、銨鹽、元素碳和重金屬較2016年分別下降1.50、1.12、0.82、0.34、0.22、0.01微克/立方米(圖4)。
圖4 2016-2018年廣州市PM2.5主要化學成分質量濃度對比
以上數據表明,廣州市PM2.5汙染治理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大部分汙染源濃度呈下降趨勢。近年來,廣州市堅持以「改善環境質量、保障環境安全」為核心,按照「減煤、控車、降塵、少油煙」的工作思路,不斷壓減煤炭消費總量,嚴控機動車船等移動源汙染,提升揚塵汙染控制水平,加強餐飲油煙和揮發性有機物汙染整治。
2017、2018年,廣州市PM2.5年均濃度連續兩年達到35微克/立方米的國家二級標準,2019年1-10月PM2.5平均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持續擦亮「廣州藍」城市名片。
下一步,廣州市生態環境局
將繼續深化PM2.5來源解析工作
利用研究成果科學指導大氣汙染防治
採取針對性措施
全力推進空氣品質持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