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一個男生,感情空窗期3年了。
上周,他在微信上問我,身邊有沒有單身的小姐姐可以介紹給他。
剛好朋友圈裡有個軟妹子,前不久失戀,沉浸在悲天憫人的情緒中無法自拔。
我便跟她打了個招呼,將她的微信推給了男生。
5分鐘後,男生發過來一句:
「用這種微信頭像的女生,我還是不加了吧,感覺沒見過什麼世面。」
我滿腦子問號,仔細地再看了一下妹子的頭像:
那是她戴著一條白金項鍊的自拍,項鍊上掛著一個精緻的小吊墜。
沒毛病啊?
男生繼續說:
「像這種連頭像都要炫耀首飾的女生,一般都很虛榮。
她們喜歡在朋友圈裡發九宮格自拍:
今天男友送了個Gucci,拍幾張照片感謝親愛的;
明天去東南亞旅個遊,從上飛機到上廁所都要全程直播;
攢幾個月工資買條項鍊,說不定還會把購物小票都發上去求贊。
我不喜歡這種沒見過世面又虛榮的女生,跟我肯定合不來。」
我看著這一大段文字,想到他在手機背後故作高深、滿臉嘲諷的表情,不禁厭惡至極。
他不知道的是,那條項鍊是女生的外婆送給她的生日禮物。
生前最疼愛她的外婆過世之後,她就再也沒換過微信頭像。
生活中總有這樣一類人,喜歡懷著惡意和揣測的目光去傷害別人:
那個男的怎麼娶了個比自己大那麼多歲的老婆啊,一定是吃軟飯;
找對象不能找單親家庭的,心理肯定不健康.
一個人最大的惡意,就是將自己的理解強加於別人,並一直認為自己是正確的。
列夫·託爾斯泰說:「你不是我,怎知我走過的路,心中的苦與樂。」
不要憑藉著蛛絲馬跡、隻言片語就去評價別人的人生。
在你看不到的角落,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去過100個以上的國家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點讚很高的回答是這樣的:
「懂得了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正確,能夠接受別人有不同的三觀和其衍生出來的思考方式。」
真正見過世面的人,不會去評價別人沒見過世面。
因為當一個人看過的人間冷暖越多,他對這個世界的偏見就會越小。
這個社會,給每個人設定了太多的條條框框:
女生必須怎樣,男生必須怎樣。
然而,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真正有修養的人,會體會別人的苦衷、尊重別人的不同。
「看你的微信頭像,就知道你沒見過世面。」
「看你的微信名稱,我就猜到了你是個渣男。」
「看你的朋友圈,就能反映出你很好追。」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標籤效應」。
我們很容易以自己固有的知識經驗,給別人貼上標籤、做出判斷。
然而,太多人都是從自己的偏見出發,選取自己想看的真相。
歧視別人和自己不同的地方,站在道德制高點評價質疑別人。
很喜歡一句話: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沒有誰有權利去評價、幹涉他人的生活。
「不要冒然評價我,你只知道我的名字,卻不知道我的故事。
你只聽聞我做了什麼,卻不知道我經歷過什麼。」
願你我能夠尊重不同,不帶著偏見的眼光去評價他人。
也願你我不被他人輕易定下標籤,勇敢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