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6日,美國邁阿密發生食人臉事件。65歲的美國男子羅納德·普普在邁阿密麥克阿瑟公路堤道上遭受31歲流浪漢魯迪·尤金的殘忍攻擊,一半以上的臉頰被啃掉。事發後,趕赴現場的警察多次喝令攻擊者後退無效後,將其擊斃。 這是一起典型的濫用新精神活性物質導致的惡性暴力案件——吸毒者濫用了含有4-甲基甲卡西酮和亞甲基二氧吡咯戊酮等成分的毒品。
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預測,4-甲基甲卡西酮等新精神活性物質將成為第三代毒品,在全球流行,並強力衝擊前兩代毒品形成的市場。
新精神活性物質對人體有什麼危害?與傳統毒品相比有什麼不同?和合成毒品又有什麼區別?帶著這些問題,近日,記者採訪了北京大學中國藥物依賴性研究所副所長、國家藥物濫用監測中心主任劉志民。
劉志民:新精神活性物質具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性質上屬於具有濫用潛力和成癮性的新型麻醉藥品或精神藥品;二是打著合法的外衣出現在毒品交易市場或社會上。
2013年,聯合國毒品和犯罪事務辦公室(UNODC)年度報告參照聯合國於2012年3月16日通過的55/1號決議,正式在全球水平對新精神活性物質進行了定義:指新出現的具有藥物濫用潛力的物質,但尚未列入國際管制。這裡「新出現」並非指這些物質一定是新研製發現的化合物,其中有些是多年前甚至40多年前合成的。
但是由於其所具有藥物濫用潛力,可能只是近年來發現其在人群中發生流行性濫用問題,並引起重視。還有一些植物來源的新精神活性物質,如生長於非洲和中東一些地區的卡塔葉,又叫阿拉伯茶,我國叫恰特草,由於近年來全球毒品問題的流行,加之不法分子的非法販運促進了這些物質的進一步擴散並造成嚴重的公共衛生和社會問題,現在提請聯合國列管。
(恰特草)
劉志民:新精神活性物質與合成毒品的區別主要有二:一是新精神活性物質除化學合成來源的之外,還有植物來源的;二是列管與不列管的區別,以上講到新精神活性物質基本上尚未列入聯合國國際公約管制,「合成毒品」是已列入聯合國精神藥品公約管制為主的化學合成類毒品。
劉志民:根據UNODC2013年報告,已發現的新精神活性物質有七大類500多種。
劉志民:從現有的資料分析,我認為這些新精神活性物質可以大體上分為以中樞興奮為主和以致幻作用為主的兩大類,以興奮為主的新精神活性物質作用機制類似於苯丙胺類和古柯鹼,但目前發現的許多新精神活性物質兼具中樞興奮和致幻作用。
第58屆聯合國麻委會討論審議列管的4-甲基甲卡西酮(4-MMC)和亞甲基二氧吡咯戊酮(MDPV,俗稱「浴鹽」)以及3,4-亞甲基雙氧甲基卡西酮等三種物質。有研究表明,這些物質作用類似「搖頭丸」,但更易激活腦內獎賞通路,產生更強的興奮和致幻作用。
對於新精神活性物質中的致幻劑來說,代表物質是合成大麻素。合成大麻素同我們傳統上認識的大麻的主要區別是來源不同,傳統大麻的活性成分源於大麻植物中的4一氫大麻酚,而新精神活性物質源於合成大麻素,由於是化學合成類,因此其毒性和成癮性更強。
—————————————————
國家禁毒委員會辦公室提醒您:
珍愛生命遠離毒品。
點擊右上角分享、收藏。
中國禁毒微信號onncc626。感謝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