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能吃的花,一定少不了朝鮮薊。
按說我早就應該翻這位小主的牌子了,然而……
牌子一多就翻亂了呀。
▲朝鮮薊實在有一種豐盛霸道的美
花園裡的大個子
在切爾西草藥園裡我第一次見到活的朝鮮薊植物 ,第一印象是,這麼高!
高過人頭的高大植物,泛著藍灰色澤,不均勻地結出幾朵綠色花苞,有一朵花開得豔藍。
這綠色的花苞,就是著名食材朝鮮薊,通常只在高級餐廳裡出現,有人把它比喻為植物界的大閘蟹——倒是很恰當,一則貴价,二則吃起來也是費手又費嘴,吐的比吃的多。
▲朝鮮薊平均身高180+,而且壯
朝鮮薊橫跨園藝與蔬菜兩界。在花園裡,它氣派的身姿很引人注目,鋸齒狀葉片相當有裝飾感,不過,由於過於高大茂盛,通常種一兩株就可以了。搭配高低錯落的其他植物,花園的層次就能立顯。
▲多層次種植,最高的種在最後面
當蔬菜種就是成片的朝鮮薊田了,雖然是可以生存10年以上的多年生植物,但規模種植通潰3~4年就會換茬,以保證穩定高產。
▲這個青紗帳不知道有沒有人鑽……
朝鮮薊跟朝鮮有什麼關係?
朝鮮薊和天竺葵有點同病相憐,掛著個明晃晃的地名招牌,卻跟這個地名沒什麼關係。至於為什麼會有如此陰差陽錯的命名,很難考證了。有一種說法,朝鮮薊是經朝鮮傳入國內的,所以得名。但更確切的資料是,朝鮮薊最早傳入中國,是19世末的時候,由法國人帶入,在上海法租界開始種植。
所以,叫法薊是不是更適合些?
▲紫和綠是朝鮮薊花蕾目前僅見的兩種顏色
這東西怎麼種?
朝鮮薊的適應性還是蠻強的,發源歐洲南地中海區域,在湖南、北京、青海、陝西都成功引種,就是地區情況不同,過冬或過夏時需要做一些對應處理。
以在北京為例,過冬的時候需要深埋覆土,以免低溫凍傷。也有種植資料說需要將宿根挖出,置於地窖,幹土埋根,來年四月再分根重新定植。
▲這是冬去春來重新萌發的樣子
聽起來好複雜。
在福建、臺灣、雲南,朝鮮薊可以春播。但在北方,基本是秋播為主。因為種皮比較厚硬,所以要先溫水催芽,待露白後再播。
▲種子長這樣,此處有廣告露出
發芽後的小苗應該是這樣的。
▲看起來頗為瘦弱
慢慢地會長出鋸齒葉。
▲這是一個混植的示範,搭配的是胡椒薄荷
如果地栽,那麼苗齡45天,有6、7片真葉的時候就可以移栽定植。你們注意到一個奇怪的現象沒,種朝鮮薊為什麼要在周邊打個框?我的理解是,因為朝鮮薊很容易在根部滋生分櫱芽,要是不加限制,它會蔓延得很厲害——有點像竹子,庭院種竹,通常都要先用水泥或木板在根旁邊砌一個四方框,不然竹子幾年就會把整個院子都佔領了。
▲銀灰葉片真美,以及,鼠尾草前面的標牌是錯的
根據推測,秋播朝鮮薊,定植後不久就會面臨過冬的問題。我打算培土過冬,試試人品的。來年春天,假如人品足夠的話,朝鮮薊會在初春萌芽,慢慢長大。覺得就算不開花,單看葉子也是很氣派的植物啊。
▲葉子也是很有個性的花材
然後,在初夏來臨的時候,貢獻第一朵朝鮮薊食材。
▲真是玫瑰一般的食材啊
這麼腦補了一下種朝鮮薊的流程,忽然想起一首歌。
~~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
啊啊,愛種才會~~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