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國歷史上,李氏朝鮮王朝持續五百多年,從時間跨度上看,正好是中國的明清兩朝。在北京,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留下的故宮,在首爾,朝鮮王朝也留下了他們的故宮——景福宮。
朝鮮國王為什么姓李?這要追溯到六百年前,當時高麗王朝正統治著朝鮮半島,1388年,因為遼東半島之爭,高麗決定派李成桂出兵,準備與中國明朝開戰。軍隊開到鴨綠江威化島,結果遭遇大水,士兵不願遠徵,於是,李成桂多次請求撤軍回國,遭到拒絕後,李成桂遂發動兵變,推翻了高麗的統治,幾年之後,李成桂自己登基,當了國王,並將高麗改為朝鮮,這就是李氏朝鮮。
李成桂上臺之後,確立了對明朝事大的國策,同時把首都從開城遷到了漢城,也就是現在的首爾,並大興土木,集合能工巧匠,修建新的王宮,格式上基本仿照中國的皇宮。借《詩經》「君子萬年,介爾景福」之意,將王宮命名為景福宮,以期王位延續萬年。這個朝鮮王朝,雖然沒有持續萬年,但也有500多年,27代國君,其中大部分時間,都以景福宮作為王宮。
側門進入
進入勤政殿
勤政殿
品階石
經光化門,繞到側門,我們進入景福宮。先來到勤政殿,兩層重簷,雄偉壯觀,這是舉行正規儀式和接受百官朝賀的大殿,相當於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殿前,是百官朝會的之地,地面鋪以花崗巖,有三條路通向大殿:中間的道路稍高、稍寬,是國王走的路,兩側的稍低一些,是文武百官走的路,那品階石列於廣場兩側,提示官員要按照等級站位朝賀。
思政殿位於勤政殿後邊,為朝鮮國王的辦公地點。「思政」意味著國王深思國事,細心虛理。康寧殿是國王的寢殿,再往裡走,是慈慶殿和交泰殿,分別為王太后和王妃的寢殿。從顏色上看,景福宮的顏色多為紅色和綠色,黃色用的極少,放眼望去,就是一幅紅綠相間的畫。和北京故宮相比,韓國的這個故宮規模要小很多,地面大多不是青磚,而是沙土。這也並不奇怪,那時朝鮮還是中國的藩屬國,地域不大,國力也有限,所以王宮規模和等級都不可能超出北京的故宮。
勤政殿
王座
日月同輝
香爐
藻井
雕欄玉砌
外面是高樓
上殿往南看
康寧殿交泰殿
宮殿區回眸
王宮雖然不大,但和北京故宮一樣,景福宮也見證了整個朝鮮王朝滄桑五百年的歷史。在李氏朝鮮前期,有過兩次王子之亂,第一次王子之亂後,李成桂在景福宮將王位傳讓給兒子,第二次王子之亂後,景福宮作為王宮兩百未變。後來,由於日本的豐田秀吉派兵入侵朝鮮,結果景福宮被燒毀,廢棄達兩百多年,直到李氏朝鮮後期,才將其重新修復,將王宮搬回到景福宮。
好景不長,在朝鮮王朝後期,日本勢力進入朝鮮,他們在景福宮暗殺了當時執掌大權的閔妃,並最終統治了朝鮮。日據時代,日本殖民政府拆除了整座皇宮,只留下其中10棟建築,並在勤政殿前方建築了朝鮮總督府,這被韓國人視為歷史上屈辱的象徵。由於總督府堅石砌成,高大結實,韓國獨立後,直到1995年,才下決心拆除了總督府,並重建光化門,復原景福宮。由於損毀嚴重,現在王宮建築大多為後來重建。
景福宮的後面,還有一個池塘,附近是是慶會樓和香遠亭,那是王宮的後花園。景福宮內還有很多值得一看的文化遺蹟,像敬天寺十層石塔、梵天寺地光國師賢母塔等國寶級遺蹟,還有安裝自鳴鐘的報漏閣、安裝自動水漏的欽敬閣等,這些本來散布在全國各地,後來也被移至景福宮供人參觀。
走出昔日的朝鮮王宮,回首巍峨的光化門,雕欄玉砌今猶在,多少興亡事,盡在無言中。
後花園
民俗博物館
祭祀民俗
壘石
韓國小孩
講解員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