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關注)
去年在某名家工作室聊天,他說到他們這麼多師兄弟中還在雕的也就二三個,其他的基本上也不雕了。這個現象簡直是匪夷所思,學藝幾十年正是收割的時候,為何部分名家不雕了呢。帶著這個問題,採訪了幾名業內人士,總結以下幾個原因。
一、忙生意
前幾年做生意來錢太容易了,買低買高都是人生贏家,進價低很容易找到下家,進價高壓個一二年空間更大,這些油水遠大於潤刀費,久而久之雕刻刀也生鏽了。錢多了,應酬就跟著來了,抱小妹遠比拿刻刀來得舒暢。偶爾幾個粉絲要求買幾件作品的,一時創作不出來怎麼辦,以學徒的作品冒充了事,大不了合個影落個款。學徒中,沒有特別突出的,這個情況下,就有了「代工」的現象發生。代工,也就是找個水平相對較高,風格比較接近,且沒有什麼名氣的,作品拿到手後,稍微改幾刀,堂而皇之變成自己作品。
碰到這種現象,石友一定不能因為名氣去決定作品的價格,在行家眼裡只有真正好的工才有升值空間。目前的石友比較理性,一般情況下都需要好的材質,以及與之匹配的工藝,儘量將風險降到最低。
二、工太高
有一部分藝人,還沒有從原來的高價回憶中清醒過來,不肯相應地調整潤刀費。在作品價格低於潤刀費的情況下,曲高和寡只能是自我感嘆罷了。商人講友情的基礎是利潤,無利潤情況下一二回捧場也算是極盡情面了,最終也只能尋找其他的空間。特別是現今的市場,藝人水平非常接近,沒有誰說可以高出別人一大截,如此情況下若不考慮名氣因素,材質應該是最經常在腦袋中出現的。至今為止,還沒有誰可以拍著胸膛說,可以不靠材質賣高價的。能拿幾百元的老嶺石,賣出幾萬的價格,幾乎無人有此衝動。
此次故宮珍寶福建展,可以說是不少藝人被嚇出一身冷汗,曾經努力的目標是否出現偏離值得思考。當真正意識到差距後,還有多少人理直氣壯地說自己收的潤刀費是偏低的呢?!
三、年紀大
還有些是年紀或身體上的因素,一些大師封刀是不得已的做法。特別是刻字或薄意類的大師,圖中的各個組成部分太小,眼睛花後無法再進行類似創作,最終也只能看著以前的作品聊以充飢。若是這些大師的風格獨特,市場無法進行模仿,其未來的行情有看漲的可能。
四、被淘汰
一些藝人風格幾十年不變,甚至還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自己看著都覺得討厭,還如何再進行創作。只有每天都在進步的情況下,才會有興趣產生的可能,原地踏步地重複一個動作,只能是機械化的作品表現。當有一天自己都拿不起刀了,徒弟也只能是棄之而去另尋他途,僅有的一些資源也迅速耗盡。這時,腦中突然冒出「轉行」的字眼,沒想到既也如此接地氣。
……
如上現象不足以描述生活中實際情況萬一,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真正的優是命中至愛,不可能放下雕刻刀的。淘汰掉不符合行情的部分,也算是刮骨療傷之舉,誰又能保證壽山石雕的下一個春天,不會因此來得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