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與泰國多位學者通過34具屍體樣本(15韓國、19泰國)的50個半面解剖研究,對下眼瞼靜脈4種分布類型進行分析(圖1)。
圖1. 下眼瞼靜脈4種分布類型示意圖
圖2. 下眼瞼靜脈4種分布類型解剖圖
類型I(傾斜模式):下眼瞼靜脈起源於眼輪匝肌內側,位於外眥附近,傾斜地與面靜脈匯聚;
類型II(垂直模式):下眼瞼靜脈起源於眼輪匝肌內側,位於瞳孔中間線上,與面部中線平行;
類型III(混合模式):下眼瞼靜脈起源於眼輪匝肌內側,且以傾斜和垂直的形式與面靜脈匯聚;
類型IV(隱藏模式):下眼瞼靜脈未發育;
該研究所檢測的樣本中,類型I最常見,佔58%,其次為類型IV,佔22%,類型II與III佔比相對較少,分別為12%與8%。
研究者還通過4個參數分析研究了內眥靜脈和下眼瞼靜脈匯合點的位置(C點)(圖3),發現在外眥(圖2白點)與鼻中隔下點(圖2黑點)的垂直與平行線組成的方框內,C點的基本位於鼻中隔下點向上1/3、向右3/4的交匯處(Yc≈1/3Yl、Xc≈3/4Xl)。
圖3. C點位置及4個參數示意圖
C點處下眼瞼靜脈厚度約為1.0±0.5mm,但類型I相對較厚(1.01±0.5mm),而類型III相對較薄(0.7±0.2mm)。
圖4. C點示意圖。C點處,顴小肌以及面神經分支覆蓋下眼瞼靜脈
圖5. C點分布比例示意圖,主要集中於瞳孔下方區域內
研究者認為下眼瞼靜脈分布模式的研究,能幫助醫生們更安全地進行注射美容治療,同時也有助於其它治療。
原文標題:Duration of Clinical Efficacy of OnabotulinumtoxinA in Crowʼs Feet Lines: Results from Two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作者:Lee SH, et al.(韓國)
來源:Dermatol Surg, 2016 Apr
循證等級:未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