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說說「苦主」
當時就有博學的網友指出了「苦主」一詞用的不對,然後我查了一下,確實苦主的本意在古代特指:「在兇殺案中被害人的家屬。」底下舉的例子裡,有一個我是有印象的,說的是初刻拍案驚奇裡的一段話「且請寬心調養,人命既是誤傷,又無苦主。」
按照苦主的本意,現在媒體包括我本人這麼使用這個詞,顯然是錯誤的。但在我看來,語言是一個不斷向前發展的,在這個過程裡,一些詞語因為時間過長或是因為種種原因在流傳的過程裡詞意產生了誤解。但如果大家對新詞意「約定俗成」,不會產生誤解,那麼一個舊瓶裝新酒式的詞語就會產生。
這方面最好的例子是「空穴來風」這個成語。這個詞原來的出處是宋玉的《風賦》,後面來有一句「空穴來風,未必無因」。如果用普通話翻譯一下就是「蒼蠅不盯無縫的蛋」。但這個詞在媒體與民間的使用上,詞義完全被誤用了,現在很多媒體上用這個詞的時候,想表達的意思都是「無中生有」。比如說XX歌星傳出的緋聞並非空穴來風。顯然這個詞的意思被完全誤解、誤傳了,但在大多數人都約定俗成空穴來風的意思之後,就連權威的《漢語大辭典》也專門補充了空穴來風的現代廣泛用法。
另一個我們都很熟悉的詞是「檢討」。這個詞在古漢語裡其實是一個中性詞,無論是做名詞還是動詞,基本意思都是檢查整理、總結討論的意思。但在新中國成立以後,這個詞慢慢就變成了貶義詞,幾乎就是對自己錯誤反醒、總結的意思。現在在港、臺一帶,「檢討」還是一個中性詞,但在大陸,你如果寫讓中國隊檢討,那就是他們比賽打得不好了,得承認錯誤了。如果想表達檢討原來的意思,就得說「總結」了。
還是回到「苦主」這個詞上,在現代的漢語裡,至少在大陸的媒體與日常生活裡,已經沒有人用這個詞來稱呼「兇殺案被害人的家屬」了,估計如果哪個媒體把家屬叫「苦主」,家屬可能還會認為是個貶義詞。事實上,這個詞在大陸的現代漢語裡已經接近死亡,使用率非常之低。
而體育媒體為什麼會在最初的文章表述裡錯用了這個詞呢?有些朋友說的有道理,可能是受了圍棋裡「苦手」這個詞的影響,這個從日語引進的詞在圍棋界裡基本就是指誰是誰的剋星,也就是圍棋裡的「恐X症」。而因為足球是用腳踢的,最初寫文章的人可能認為用「苦手」不太協調,不知道是哪位想起了「苦主」這個詞,於是信手拈來。其實從圍棋界改編詞語也不是第一次了,我們的「國腳」其實就是從圍棋的「國手」引用來的。
最關鍵的是,我們現在在文章裡再用「苦主」這個詞,大部分人都會明白你想表白的意思。而說實話,僅從字面上來看,「苦主」對新意思的表達還是很貼切的。也有朋友試過用「剋星」「災星」之類的詞替換,結果發現並不理想。
那麼問題就來了。難道你非要死抱著「苦主」這個詞在古代的本意不放?讓這個詞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還是可以賦予它新的意義,讓它得到一次新生呢?
答案似乎並不複雜。我上小學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當別人把「呆板」讀成「 dāi bǎn」時,我總是神氣活現地去糾正人家,告訴他們應該念「 ái bǎn」。沒想到後來國家為了照顧那些「沒文化」人的習慣,居然把讀音改成了「 dāi bǎn」,這讓我的人生一下子失去了好多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