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到汕頭博物館看展覽
□ 謝樹欽
1961年於中山公園博物館前留影
看到這張泛黃的照片,我心潮澎湃,轉眼間幾十年過去。腦際浮現當年那興奮的場景。1961年秋,壩頭中學組織畢業班同學到汕頭市博物館看展覽。地處偏遠海濱的農村孩子,聽說要到從沒去過的大城市,著實高興了好幾天,大家七嘴八舌議論著、猜測著城市裡是什麼樣子,按捺不住焦急的心情等待著、忙碌準備著。老師一再強調:那裡是粵東第一大城市,是汕頭專員公署所在地,要求一定衣著整齊。這一說同學們可犯難了。那時大家都沒有鞋,僅有雙木屐也是晚自修後洗腳上床才用,因此很多人提出不去。老師說:「如果沒好點的衣服,穿補釘和短褲都可以,只要乾淨整潔就行。」又反覆吩咐:城裡街道縱橫交錯,車多人雜,大家千萬別亂走亂闖;進入市區不要高聲大叫;一定要遵守紀律……
出發那天,同學們興高採烈地步行十幾裡路到縣城汽車站,首次坐客車,大家目不轉睛地注視著窗外的一切,好奇觀看路邊的樹木往後倒。突然有人喊:「看!到外砂大橋啦。」「呼」一聲站起來,老師好不容易讓同學們情緒安定下來。汽車很快便駛入市區,「啊!街道這麼寬暢」,「好高的樓呀」!發現新大陸似的又一陣騷動。客車在中山公園大門口停下,望著高大的牌坊和工農兵塑像,我們興奮地左瞧右看,假山涼亭,湖光水色,盛開的鮮花叫人眼花繚亂,讓人耳目一新。草坪上穿著整齊的小朋友在追逐玩耍,有的打羽毛球、做遊戲……真羨慕城裡的孩子多幸福快樂。
從小就在泥土裡摸爬滾打的農村孩子參觀農業展覽,面對那些蔬菜瓜果,麻豆粟麥都再熟悉不過。大幅的豐收圖片以及高產水稻、番薯、南瓜等實物展覽,並未能引起大家多大興趣,同學們早已飢腸轆轆。從展館出來,幾個同學交頭接耳嘰嘰喳喳,有的笑得前仰後合,原來聽到城市學生問老師「地瓜是長在樹上還是生在地裡」。中午帶隊老師領到他母校——汕頭二中就餐,事先每人交3兩大米1角錢。坐在課桌板凳排列整齊、乾淨衛生的教室裡吃飯,望著學校的兩層樓建築,相比我們只有半截砂土牆,低矮陰暗的茅草棚教室,真羨慕人家寬敞明亮的教室,整潔衛生環境優雅的校園。
一晃幾十年過去,中山公園裡高大樹木包圍中的兩層紅磚樓建築風貌依舊,劉海粟題寫的汕頭市博物館牌匾仍在。歲月悠悠物是人非,當年的同學早已天各一方,只有這張以博物館紅磚樓為背景留下的師生合影,成了我心中永恆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