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館內,一群像虎又像貓的石雕十分顯眼。趙勇告訴記者,這些石雕就是人們常說的「瓦貓」,瓦貓其實不是貓,是石虎,這些石虎是瓦貓的靈感來源。這些石雕都是趙勇從紅塔區、江川和通海的鄉鎮上「淘」回來的。
石虎
趙勇說:
鄉鎮上的人們不懂這些石雕的價值,隨意丟棄在家中。殊不知,它們都是清代的石雕作品。
虎在傳統文化中是權利和力量的象徵,有鎮宅闢邪的寓意,所以舊時,家家戶戶造房子時,都會在屋簷瓦片上放置石虎,而且家家都不一樣。這也成了滇中地區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種習俗。
造型各異的石虎
仔細觀察,這些石虎造型豐富多彩,表情各異,有的呆萌,有的溫和,有的可愛,有的看上去像一隻機器貓,有的則胖得像一隻小豬,當真是稀奇古怪,別有一番自然情趣。趙勇說:
看著這些石虎,就可以想見當時雲南勞動人民豐富的創造性。
行至收藏館裡間,有一個被玻璃罩精心保護起來的石像。石像的主體是一個右手指向天上星宿、頭戴大理國帽冠的魁星,左手放於腰間,腳踩鰲頭,頭上的星宿七星缺一,暗示下方的魁星就是真正的星君。趙勇說:
這叫魁星,是大理國風格,元代石造像。魁星最吸引人的部分,就是它的臉上有一種慈悲的微笑,讓人看著特別親切。
趙勇介紹,魁星曆來被文人墨客視為科舉考試之神。李艾麗|攝
說起這件石雕,趙勇還是從一位玉溪的收藏家手裡買過來的。作為私人收藏,最開始持有人不肯轉賣,後來看趙勇實在喜歡,幾經洽談,而且保證不再轉賣,出於保護的目的,同時也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魁星文化,就割愛了。
在古代,魁星被文人墨客視為主管文運興衰、官運起伏的神明,可謂是科舉考試之神。古時候,幾乎每個村寨都有魁星樓、魁星閣,由於科舉制度是普通讀書人改變階層出身的唯一通道,所以各家各戶都盼望子孫能夠金榜題名,在每年農曆七月七日魁星誕辰日,文人墨客都會去各地魁星樓、魁星閣禮拜魁星,以祈求魁星保佑科舉順利,功成名就。北城的高古樓以前曾供奉著魁星,現如今,小廟街的文星閣也還在供奉魁星。
魁星
在趙勇的收藏館裡,還有一件讓他覺得十分精美的藏品,就是擺放在門口的一個長約1米、寬30釐米、高50釐米的石香爐。說起這個石香爐,趙勇滔滔不絕:
這個香爐是清代的,它每一面刻的圖案都不相同,這面是『八仙祝壽』,這面是『喜鵲串梅』,這面是『輩輩封侯』,這面則是捕魚的場景。四個角上的四力士更是代表了滇南石雕藝術的巔峰。
趙勇給記者介紹石香爐
仔細觀察,四力士形態各異,比例勻稱,分布在四個角上,支撐起了整個香爐的重量,體現了東方金剛力士的美。而每一面的圖案,則是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祝福。
石香爐每一面刻的圖案都不相同
對石雕的喜愛,以及童年純真美好的記憶,讓趙勇很自然地開始收藏石雕。說到這裡,趙勇看著館內的一對柱腳石陷入了回憶:
小時候,我奶奶總喜歡靠在柱腳石上吃飯,我們小孩子也總喜歡靠在上面磨來擦去,所以我一看見這些古老的石雕物件就感覺特別親切,就想把它收藏起來,把兒時的回憶、情懷保留下來。
形似燈籠的柱腳石
在趙勇看來,石雕對藝術和美的呈現非常直觀與張揚,讓他十分喜愛。收藏時間久了,趙勇發現,石雕背後所承載的文化意義才是更應該讓人關注的。石雕不僅記錄了一個真真切切的時代,還承載著這個時代的歷史文化信息,通過藝術表現形式,讓人們讀懂了當時石雕匠人想要表達的文化內涵。趙勇說:
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老房子逐漸消失,而構建老房子的老物件也被拆得七零八落,失去了其本來的文化意義和價值。趙勇說:
就拿柱腳石來說,柱腳石形如燈籠,上雕如意頭飾,寓意家裡的日子像燈籠一樣紅紅火火。但當它單獨擺放後,就失去了其原有的美好寓意。
收藏意味著傳承。收藏家通過自己的努力,把這些石雕收藏保護起來,讓我們這一代的回憶,讓這些民間藝術能夠傳給下一代、下下一代看,讓更多的人了解石雕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