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遵義縣花茂村的一棟老房子的牆壁上,嵌有近百個土陶酒瓶。當地村民稱,這些酒瓶極可能出自清代龍窯。當地文物部門人士表示,該村燒陶歷史悠久,但這些酒瓶是否出自清代龍窯,仍待考證。
牆壁上的土陶酒瓶
這座有著60多年歷史的房屋,位于楓香鎮花茂村合豐組。村民們說,該房是新中國成立後修建的,是原來紅陶廠的辦公室、水泵房。後來,因紅陶廠停產,房屋也就廢棄。
記者看到,該房屋的後牆和側牆上,均有一塊用土陶酒瓶壘砌的牆壁。其中,後牆上約有100多個酒瓶,側牆上的酒瓶約有30多個。
當地村民說,這些酒瓶比房子「歲數」大多了,是清代燒制的。
仍在沿用的一個龍窯
「花茂村燒制土陶的歷史悠久,最高峰時有100座陶窯。」合豐組78歲的村民方衍俊說,早期,茅臺鎮及赤水河流域酒廠使用的酒罈、酒瓶,就產自這裡。聽說1915年送到巴拿馬去評獎的茅臺酒,就是用花茂生產的酒瓶裝的。
對於該說法,前往考察的遵義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劉世野說,要證實村民的說法,就要找到可供對比的同時期、同窯口的器物來進行技術測定。若這些酒瓶真被確定源自清代,該地將屬一個古遺址,文化價值不可估量。
疑似清代龍窯局部
不過,劉世野也承認,花茂村燒制土陶的歷史悠久,目前查證到的起始時間是清朝末年。當時,主要燒制碗等陶瓷,後也確實燒制過這種土陶酒瓶。另外,目前已查明花茂村的各時期窯址有19座,其中2座可能為清代。
據稱,這兩口疑似清代的窯址,一座位於合豐組村民王治良家旁邊的耕地土坎上。因年代久遠,現露出地表的部分很少,僅有一團紅色的燒結土,以及約兩米長的磚砌氣孔。在這座老窯的部分氣孔砌磚上,堆積著很多凝固的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