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請問是XXX嗎?我是華夏村社區的,您是從什麼地區回到丹東的?有72小時的核酸檢測證明嗎?」——我一天的社區實踐工作就從這樣的一通電話開始了。
我叫葉泓辰,是東北師範大學體育學院大三的一名在校學生,2021年1月中旬我放假回到丹東,為了不虛度假期的時光,我決定成為一名大學生志願者來服務我的家鄉。之後我通過學院團委聯繫到了我所在地的共青團振興區委員會,在「振興共青團」公眾號報名後,經團組織安排我來到了站前街道華夏村社區開始了我的社區實踐工作。如果沒有親身體驗社區的工作,也許我永遠都體會不到社區工作的千頭萬緒。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樣,一提到社區印象當中還是處理居民群眾的大事小情,在社區當中工作的人應該都是四五十歲的阿姨,但沒想到的是社區的工作人員大多都是80和90後,工作中充滿激情和愉快而社區工作也不是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來到社區工作前,我也通過電視了解過社區需要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很多工作,但真正接觸到了社區防疫工作後,才知道了其中的不易。社區防疫工作需要每天核實外地返丹人員的信息,協調中高風險地區返丹人員的集中隔離的各項事宜,為居家隔離人員做好物資保障等等一系列工作。這邊疫情防控核查的電話剛剛放下,這邊居民也打來電話,說自家的水管爆裂,我們又立刻趕到現場,聯繫相關維修人員及時進行維修,保障居民們的日常生活需要。恰逢中國春節即將來臨,為了保障居民群眾過一個平安、祥和的春節,我們到轄區各個小區進行了消防安全宣傳和疫情防控宣傳,振興區文聯的工作人員還來到社區為居民們書寫了對聯……等等工作,讓我感受到社區的工作人員每天都像陀螺一樣在不斷的處理各項工作,我們就像是一個一個齒輪一樣緊密地咬合在一起。
張瑞敏曾說過:「把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不論什麼樣的工作,都需要我們腳踏實地的去付出、去努力。通過社區實踐工作,我不僅鍛鍊了自己的能力,提高了社會適應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也對自己有了清醒的定位,在實踐過程中逐步成長。在今後的學習與生活當中,我一定會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掌握更多的知識,鍛鍊自己的能力,拿出百尺竿頭的幹勁,加快融入社會的步伐,揚起理想的風帆,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