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本報評論員
再一再二不再三。煤層氣產業「十一五」至「十三五」發展目標連續三次落空,著實有些說不過去。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15年來,能源領域其他板塊,無論是發電裝機規模,還是煤炭、天然氣產量,均實現了大幅飛躍,「提前超額完成五年規劃目標」者司空見慣。在兄弟行業齊頭並進、快速成長的背景下,煤層氣行業的後進表現,在整個能源行業實屬罕見。
煤層氣是優質清潔能源,加快煤層氣開發利用,對保障煤礦安全生產、增加清潔能源供應、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都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因此,行業、企業及相關主管部門都對這個綜合效益突出的產業寄予了厚望,其規劃目標產量遂由「十一五」的100億立方米,驟升至「十二五」的300億立方米,「十三五」的目標數字雖然下調至240億立方米,但仍然大幅高於「十二五」末期煤層氣180億立方米的實際產量,增幅達1/3。
但「十三五」產業發展目標的再度落空,讓人們意識到,一個被託付了厚望的產業似乎連生存都是個問題,為其制定的「虛高」產量目標充滿了「揠苗助長」的味道。
煤層氣行業到底行不行?從資源稟賦來看,我國煤層氣儲量位居世界第三,豐富的資源儲備為開採利用打下了基礎。從產業效益來看,煤層氣也是個一氣多能、「沒有理由不幹的行業」——既可有效防治瓦斯事故,保障煤礦安全生產,又能提供海量優質清潔能源,充實並不殷實的常規天然氣資源家底。更重要的是,在「碳中和」願景之下,採好、用好煤層氣能夠大大降低甲烷排放,為儘早實現碳達峰貢獻一份力量。
實踐證明,發展煤層氣產業確為現實之需。例如,「十二五」期間,全國累計利用煤層氣340億立方米,相當於節約標準煤408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多達5.1億噸,作用之大可見一斑。
至於行業發展為何不盡如人意的問題,客觀來講,經過20多年探索,我國煤層氣產業進步可圈可點:自主研發了一系列勘探、開採工藝技術,很多過去不敢採、不能採的區塊,如今屢獲突破。隨之而來的是產氣量從2010年的91億立方米,增長到2015的180億立方米。
需要認清的一個現實是,儘管資源豐富,但我國煤層氣賦存的地質條件複雜,其中約7成屬於難採資源。與此同時,相比國外開發條件好的地區,我們的區塊條件差異巨大,已掌握的成熟技術無法實現「通吃」,往往需要「一地一策」進行開發活動。這也解釋了為何早些年一批實力強勁的國外企業爭相前來淘金,並一度成為國內煤層氣開發的主力,最終卻在現實面前全部撤離。換言之,煤層氣產業發展仍面臨難以克服的技術「堵點」。
在此背景下,煤層氣產量目標是否恰當科學的問題隨之浮現。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期評估曾傳出「應調低規劃目標」的意見,進一步暴露出煤層氣產量目標設定過高的老問題。事實上,「十二五」期間目標完成率僅為60%的數據,已經充分揭示出規劃目標設定的不夠科學、過於高企,最終導致「十三五」規劃目標的大幅下調。
能源行業的實踐多次證明,立足國情,制定科學的五年規劃對於行業發展至關重要。但如果規劃目標脫離實際,「踮著腳尖也夠不到」,長此以往反而違背了指導、引領行業發展的初衷,成為一紙空文。具體到煤層氣行業,我們必須認識到,在技術未現革命性突破前,行業很可能難有質的飛躍。這就需要主管部門在制定五年規劃時,充分考慮產業實際,避免好高騖遠,讓規劃真正發揮應有的「指揮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