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末,我得知大連青泥窪橋一帶的連鎖街歷史建築準備改造,自此,我跟身邊一些朋友就一直在關注。
2020年11月:
近期,熱心市民發現,連鎖街內有日本殖民時期歷史建築也被拆除
如果是建築垃圾,拆除後為什麼還會被整齊的堆砌?
此次規劃,把該建築所在區域劃入了應該拆除的違建範圍
情急之下,11月16日,我們撥通了相關部門的電話:
根據以往經驗,個人分析,此次被拆除的這棟所謂的臨建,實際上,是40年代初期,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之後建造的。當然,也不排除早於40年代的可能!日本在大連殖民時期,到了三四十年代,建造了一些諸如此類風格簡潔明快,立面裝飾線條有規則或無規則排列的現代化和風建築。在建築史上,可以將其定義為新藝術風格的延續,它與新古典主義風格是對立關係。
連鎖街被拆歷史建築細節
同時,我找到了連鎖街原設計師(宗像主一)31年在大連設計出的另一處作品(見下圖)
美國領事館
地址:奧頂12番地(民生街1號)
竣工:1931年9月15日
設計:宗像主一
結構:地上四層 地下一層
到了太平洋戰爭之後,日本的政治、經濟、軍事、工業各方面開始出現了資源匱乏的情況,因此,在建築業方面,無論是設計還是用料,都不如早期。
30年代,在連鎖街商鋪櫥窗旁張望的日本小學生
一片完整的歷史街區,貴在其完整性、真實性、文化的多樣性,應該包容不同歷史時期遺留下來的建築物,如果只保留28、29年原設計圖紙上的建築,而歷史街區保護範圍內30年—45年期間的歷史建築,連同60、70年代的臨建、違建一同拆除。那麼,按照這個邏輯,大連東關街,也應該只保留20年代以前,或者早期的建築物,30、40年代的,不同風格的歷史建築,就可以全部拆掉,不必保留。達裡尼市政廳只保留沙俄時期主體結構,日本時期擴建部分,沒有價值,可以拆掉。旅順日俄監獄舊址,只保留1902年沙俄時期的青磚部分,07年日本擴建部分可以全部拆掉.
30—40年代的遺蹟,也同樣見證了918事變、侵華戰爭、抗日戰爭等眾多歷史事件。在歷史建築集中成片的歷史文化街區,這期間遺留下來的建築,難道可以因為原圖紙上沒有,就將其認定為臨建或違建嗎?
既然在文物普查中早已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在改造項目啟動後,街區保護範圍內的歷史建築,文物部門難道沒有依法採取監督跟保護措施嗎?
連鎖街下一步將如何改造,它的命運將會怎樣,值得規劃者、決策者反思,同時也值得我們每一位市民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