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經過幾次約訪,終於見到了這個比電話裡還稍顯年輕的小夥子——黃忠凱,今年30出頭的黃忠凱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始終堅守在一線服務客戶,今年在抗疫期間不懼危險挺身而出,一顆為民服務的心始終「在線」。
△黃忠凱(左)正在琅岐大橋上,為琅岐島布置入島監控
2013年從車輛工程專業畢業的黃忠凱誤打誤撞進入中國移動,成為一名渠道經理,這是一份與個體戶老闆打交道的工種,性格稍顯內向的黃忠凱在摸索中逐漸獨當一面。
為響應國家建設「網絡強國」和「寬帶中國」行動的號召。2017年,身為黨員的黃忠凱響應「黨員派駐制」的號召,以片區長助理的身份著手建設「寬帶亭江」。
要實現「寬帶強國、光纖入戶」,最先需要解決就是寬帶線路覆蓋的設計方案。「如果前期分纖盒布局不合理,當用戶有需求而分纖盒內線路不夠時,我們就只能申請後期擴容,會產生15天的等待期。」這樣的體感是萬萬不能帶給客戶的,黃忠凱開始用腳丈量亭江,「長安、東盛、長柄、熬西……當時我三個月走完了12個村。」摸排出來的實際情況,為設計方案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數據,切實提高了設計方案實用性,分纖盒的安裝效率和利用率。
解決了基礎的分纖盒布局,如何將寬帶牽到家中?依舊是靠「走」解決。曾是渠道經理的黃忠凱非常清楚,以往的業務是坐著等來的,但是亭江鎮不一樣:網點少,老人多。他決定,將「坐銷」改成「行銷」。
他們走出店面,走進村居、走上街道。跟著小攤販的擺攤點,找到人流量最多的小道搭設臨時營業點,「尤其是賣滷味、賣水果的。按著這個辦法我們找到一個出租房,給一整棟都拉了光纖網線。」選址有竅門,專業素養更不能丟。當班全員還得「會推薦、會受理、會售後」,即籤即牽,確保用戶成功使用上網絡才算服務完畢。到了2017年底,黃忠凱帶領的團隊實現了亭江寬帶線路連片覆蓋。
疫情是黃忠凱從2018年調到琅岐後,經歷的一個「亂世」。疫情爆發的初期,他從羅源趕到琅岐,帶著兩位臨時從閩侯抽調來的移動裝維工程師奮鬥在一線。疫情之下,人人自危,「為了買一包五塊錢的光纜卡釘,敲了好幾家的門。」
之所以把這個任務委託給黃忠凱,琅岐鎮工作人員說,「初期就跟他合作過,發現無論是時效還是服務,他都做得十分到位。當時疫情一來,我們需要六天內完成我們琅岐島四個入口的監控布置,這個任務時間緊,,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事實上,黃忠凱提前一天完成了琅岐鎮交辦的四路入島監控線路的布置工作。
△黃忠凱(右)在琅岐鎮搭建「雲視訊」
因為疫情,琅岐已經封島,為了保證信息交流不斷,對島內,黃忠凱積極配合疫情指揮部發送覆蓋全島的疫情防控知識等內容的簡訊,讓最新消息迅速傳遞到居民手中。對島外,他帶領團隊為琅岐鎮搭建了跟區內總指揮部相連的視頻設備「雲視訊」,用於指揮部跨域開會。「疫情大於天,當時考慮的不是業務,而是『我們還能做什麼』。」
作為移動派駐黨員的黃忠凱,十分清楚自己的工作要站在服務人民的一線。
了解到福建商學院馬尾校區迎來8名巴布亞紐幾內亞的交換生,為解決他們在中國的通訊需求,他帶領團隊到學校為交換生們提供辦理手機卡,開通社交軟體等等服務;他主動靠前服務,帶領團隊直接駐紮福州海峽青年交流營地,為第十三屆海峽兩岸青年聯歡節暨第六屆海峽青年節中來馬尾的206名臺灣學生辦理手機卡,提供入網支撐工作。
在一次次被誤解中,解決用戶的實際問題,甚至收穫朋友,這是黃忠凱在這份工作中獲得的成就感。「讓每個客人笑著從我們營業廳走出去」,是黃忠凱對自己的工作要求,也是他作為黨員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