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我 按上方赤道雨之音
編者按:測量師是大眾並不熟悉的工作,我們所能接觸到的,可能就是偶爾在馬路旁看到測量工人在工作,但其實並不明白他們到底在做什麼?對人們生活的意義何在?
今天赤道雨之音就向大家介紹一位測量師,他就是創辦南洋測量師行的黃明智博士。
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RICS)1868年成立,擁有分布於146個國家的14萬名會員,是為全球廣泛認可的世界頂尖級專業學會。
2000年黃明智博士榮幸地成為了學會的專業會員,同時他也是新加坡一百多名註冊測量師中唯一的來自中國的新移民。
1996年,36歲的黃博士從中國來到新加坡,在一家註冊測量師行做測量師。雖說是初來乍到,但黃博士工作起來卻是得心應手。這主要得宜於他在中國多年專業知識的學習及工作經驗的累積。
1988年,黃博士從河海大學測量工程系講師一職被借調到深圳大亞灣核電站任主管測量工程師一職。
大亞灣核電站是中國首座使用國外技術和資金建設的核電站,完全按照國際標準工作,工作人員來自不同的國家,工作語言是英語。可以說這段經歷為黃博士能很快適應新加坡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提到工作,筆者不禁問到測量師究竟測量什麼?難道只是我們所看到的在馬路邊上用儀器工具在測量角度和距離,僅此而已嗎?通過黃博士的講解,筆者對測量師的工作有了基本了解。
這項工作大致上主要包括這樣幾個方面:如果把圖上設計好的位置標示到實地上,這叫做放樣,反之叫做測繪,除此還有界線測量及變形監測等。
變形監測可說是黃博士最擅長的工作,他說新加坡人工進行的變形監測多是建築物和道路的沉降觀測和少量建築物的位移監測。另外少數項目因為要監測的頻率高以及人工難以經常到達現場,會採用自動化監測技術。
(黃博士參加校友聚會,你能找到哪個是他嗎?)
2006年,建烏節中心(orchard central)時,由於在建的項目靠近地鐵隧道,為了防止對地鐵隧道產生影響,所以需要對地鐵隧道進行變形監測。對地鐵隧道進行監測可不是能在大白天人工進行的,只能選擇後半夜進入隧道中安裝全自動測量儀器,並且要在第一班地鐵運行前收工。
留在隧道裡的測量儀器就可以不分晝夜地進行自動化監測工作了。2009年,榜鵝人工河第一部分施工過程中要穿過兩條輕軌交通線路,又與東北線榜鵝地鐵站很靠近,為了防止位移,所以先後安裝了多臺自動化儀器進行24小時監測,為設計、施工方提供準確數據。
可以說這項工作默默無聞,不為人知,但它對大眾的意義不言自明。
黃博士創辦的南洋測量師行目前承擔的重要測量工作包括地鐵湯申線其中兩站的工程測量監管及從先驅到裕廊島電纜隧道建設工程的沉降和位移監測工作。
(裕廊島上的一個工作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