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紀錄片,沒有明確的主題,沒有什麼大道理,記錄日常生活,黑色幽默貫穿其中。
相比冗長的電視劇或靠小鮮肉們堆積票房的電影,紀錄片帶來的真實與震撼,來得更猛烈些。
關於窮,每個人有不同程度的理解。
這部紀錄片的窮是吃不飽飯,穿不暖衣,每天稀飯拌豆瓣醬,兩周吃一次燉肉。是你有病看不起,就如老黃血壓已經很高,隨時有腦梗的風險,因為沒有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在如此高危的情況下,捨不得拿錢吃藥,回到主城繼續當起了棒棒,希望身體能夠熬到明年。
但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奮鬥的小目標,並且為著那個目標努力勞作。十元、二十元,一點點的累積,接近他們的夢想。
他們物質在你眼中,也許匱乏,但不能否定他們存在的價值。
如果一個人,沒有另外一個人不停的用充滿同情意義的語氣去講你過得有多不如意,那麼也許他有生之年都覺得自己很快樂。
如果你沒有改變這個世界的能力,就隨時收起你的聖母心。
不站在上帝視角看人,是最起碼的道德。
自力巷53號的棒棒們,他們樂觀、忠厚、老實,他們同時市井、小算計,會為了共同買的米如何分而爭論。
苦難將他們的背脊壓彎,卻壓不跨他們的精神。
這樣一部記錄片,我相信何苦導演並不是想演他們有多可憐,沒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救世主思想。而是拍攝被社會集體遺忘的一群人,他們也和你我一樣,充滿了喜怒哀樂。
他們需要的不是可憐,而是尊重。
因為有不完美的你、不完美的我、不完美的他們,構成一個包羅萬象的社會。
棒棒,在飛速發展、善用器械的今天,註定是一個會被自然淘汰的行業。
棒棒們大多已經轉行,剩下來的,幾乎都是沒辦法轉行的人。他們老了,力氣小了,生病靠扛已經過不去了。
導演何苦為老黃找些敲敲打打一天就能掙150塊的活兒,「但是他們看著標牌上的字就犯迷糊,據說是因為在女廁所貼上了男浴室的牌子,再一次被提前結算了工錢。」
行業雖然即將消失,但故事永遠都在。
「負重前行,敢於擔當」的棒棒精神,何嘗不是中華這片土地上,慣有的、勞動者的精神。
人活一世,各有活法。唯一相通的,是我們都很努力。在努力的讓自己的明天過得比昨天更好。
如果你看到了這裡,請記得去看看這一群可愛的人。
大寒過後,一定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