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生態文明實現民族永續發展
作者:大登科公考章強老師
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大自然。習主席諄諄教誨,讓我們明白生態保護重於泰山。古往今來,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久彌新經久不衰。打開文明密碼,其中一個關鍵鑰匙在於,中華民族發源於生態良好的地區。從中我們不難處,生態之於文明重要性可見一斑。
鳥語花香,山清水秀,月照大江,清流石板,這是民之所望,民之所想。當前,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希望人民安居、樂業、增收。正所謂,既生繁花,亦生野稗,無論是難以恢復的土壤汙染,還是每況愈下水質環境,或者是甚囂塵上的霧霾天氣……這折射出生態文明建設之路漫漫兮,需要我們上下而求索。有鑑於此,在美麗中國的徵途中,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顯得尤為迫切。
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環境就是民生,生態攸關民意。當下,令人痛心的是,曾經風景旖旎的農村,現在卻滿目瘡痍,村民為了逐利辦豬場使得臭氣燻天,民眾為了省事焚燒垃圾使得天空灰暗,群眾觀念缺乏隨手扔垃圾使得村貌受損……這只是生態不文明的一個小小的縮影,它直接影響了民眾的生活質量,導致民怨四起。相反的是,浙江提出兩富兩美的口號,採取河長制等有力措施,極大促進了浙江生態文明水平,讓民眾生活在藍天碧水,空氣清新的環境中,實乃利民之舉,贏得了民心所向。兩相對比之下,生態文明建設勢在必行。
生態文明,關係社會和諧。社會平穩運行,離不開生態環境的助力,離不開文明水平提升。只有人們聚焦生態文明建設,才能夠積極主動約束自己的行為,以主人翁的意識去建設自己的家園,不會亂扔垃圾,不會亂踐踏草坪,不會汙染河流,更會積極主動提醒他人講文明,樹新風,護生態。我們的企業,也會積極主動轉型升級,不偷排,不認排,不超排,那長此以往,就不會引發與民眾的矛盾,從而實現和諧相處。反之,忽視生態建設,不講文明,人與人之間出現矛盾,出現衝突,社會不穩定因素、不和諧因素將會滋生。總之,生態環境保護,必經帶來社會文明新居民,促進社會更穩定發展。
生態文明,關係民族未來。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形勢嚴峻,湖泊面積縮小,土地荒漠化增加,森林覆蓋率下降,老祖宗遺留下的財富,被我們當下人無情地破壞了,為了發展經濟,我們削了山坡,毀了苗木,壞了花草……種種行為,無疑是對大自然的不尊重和模式,這種短視的發展目光,將會使得民族的發展涸澤而漁。有鑑於此,在實現中國夢的途中,在打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今天,我們要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制定嚴格的保護制度,才能為我們子孫後代留下一點空間,為民族發展留下無限的未來。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這句話質樸的話充滿了睿智,告訴我們唯有堅持走生態文明,才是一條康長大道。我們要做到政府、企業、個人戮力同心,凝聚共識,才能夠聽得見稻花香裡的蛙聲,才能看得見山色裡的空濛。
更多申論原創範文,熱點預測請關注大登科官方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