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吉林等地陸續公布了2016年企業工資指導線。據《經濟日報》記者梳理發現,截至12月7日,已有北京、上海、山東、山西、內蒙古、天津、新疆、四川、雲南、陝西、江西、河北、寧夏、廣西、甘肅等20個省份公布2016年企業工資指導線。其中各地基準線平均在8%左右,這一水平相比去年有所下降。
在已發布企業工資指導線的20個省份當中,海南省的基準線最高,為10.4%;貴州省緊隨其後,基準線為10%。相比之下,基準線最低的吉林省為6%,比去年的8%下降2個百分點,是目前唯一基準線低於7%的地區。
盤點各地企業工資指導線的「下線」,記者發現,北京、上海、山西、甘肅、貴州為4%;海南為3.5%;河北、天津、內蒙古、吉林、江西、山東、廣西、四川、雲南、陝西、青海、新疆為3%。也就是說,經濟效益大幅下降或虧損企業,可參照各地制定的下線增長工資。
對於經濟效益特別不好的企業,一些地區明確工資增長幅度可以低於下線。比如廣西要求,經有關法定程序,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進行協商後,經濟效益下降或虧損企業實際工資可以零增長,但這類企業支付給提供正常勞動的職工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
在上線方面,除了江西和寧夏「不設上線」外,剩下的18個省份均呈下降態勢,其中,貴州下降0.2個百分點,幅度最小;海南、北京和內蒙古下降1個百分點;天津、上海、甘肅、吉林下降2個百分點;福建、青海下降3%;四川、雲南、陝西、廣西下降4個百分點;新疆下降4.5個百分點;山東、河北下降5個百分點;山西下降幅度最大為7個百分點點。
從歷年數據來看,工資指導線的持平或下降,與當期宏觀經濟總體走勢基本保持一致。專家指出,2014年以來,多地工資指導線連續下調,反映了宏觀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企業用工成本上升且利潤空間縮小的現實情況。但企業工資指導線下降,並非意味著工資進入負增長,只是工資漲勢有所減弱。
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勞動關係學會副會長馮喜良認為,受經濟形勢影響,各地工資指導線有所下降,但幅度並不大,這反映出當前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現象。但從總體來說,工資性收入仍處於溫和上升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