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屆金馬獎,李安滿腔情懷。
他笑盈盈地說著:金馬獎很重要。這麼多年來做成了一個品牌,維護是非常重要的。
他還親口承諾,如果可以的話,他一定來支持。
第55屆金馬獎,李安如約而至,身體力行的來維護金馬獎的品牌。
但卻笑不出來了。
除了自己,他還帶來了本來與金馬有過節的鞏俐。
其用心和努力可見一斑。
帶著美好的期望,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相比鞏俐拒絕頒獎,坐在觀看席目露兇光,李安的表現就更令人心疼了。
很多人高呼:鞏皇,霸氣!而我只想說一句:李安別哭。
GIF
中庸如李安其人,作為最容易背鍋挨過的主席,他面對事故,沒有憤怒,沒有指責,盡最大努力維持所有人的體面。
記者問他,是否會為明年的金馬擔心。他只是有些無奈的說:「明年再想吧。」
和這次金馬的 " 疲憊 "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50 屆金馬獎上的李安,當初的他有多快樂,現在的他就多讓人心疼。
GIF
事後,有人在心疼李安,因為他作為好萊塢大導演,每年賣力的為金馬獎奔波,為提攜臺灣電影做貢獻,結果因為一個人,這麼多年的努力完全白費了。
也有人在指責他,認為他作為執委會主席,真的沒有一點責任嗎?
01
中庸典型李安
李安何許人也?
一代儒將,深諳中庸之道,並貫穿至人生。
他性格溫潤如玉,對人對事更是不偏不倚,不左不右,接受和包容一切,他是那個現實的最大尊崇者。
「道並行而不相悖」,中庸,原本是值得讓人歌頌的美德。
可如今時代不同,做人更需要站邊站隊,站不對容易挨打,即使不站也會有相悖,更容易成為眾矢之的,打上左右逢源的標籤。
李安金馬後的反應,只是一以貫之自己的中庸之道,繼續做好那個可以揉捏的溫順老實人。
看到李安淚眼婆娑,我就忍不住發問,難道中庸的老實人就活該受欺負,成為最後「腹背受敵」的可憐人嗎?
這樣的李安,實在令人心疼不已,看到他哭,就恨不得把這輩子的擁抱都送給他。
同時我也希望他能明白,時代在推進,過分的人和事不能靠平和的態度和禮教來解決了,儒將之風固然重要,但歸根結底您就是個將啊。
您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脾氣和秉性,堅定的表達自己的立場,就像你的作品和對藝術的追求一樣。
02
矛盾的中庸之道
「做人可以中庸,做藝術不能手軟。」
都說中庸是天秤座的宿命,1954年10月23日出生的李安,也沒能逃過。
李安祖籍江西德安,當年父親乘著「永安號」輪船來到了臺灣,就給他取名「安」字,希望他能人安心安,一切安好。
可事與願違,一直以來,李安都有一種大眾熟悉的怯怯神情。「我不曉得」是他的口頭禪,憂鬱的神情從童年開始,李安就掛在臉上。
圖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