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音頻,即可聆聽
本期主播 | 雪冬
最近在網上看到「中國式道歉」這個話題,先發幾條對話讓大家感受一下:
1.我媽從不會跟我說對不起,她給我道歉的方式,就是喊一句「吃飯了」,要不然就是說「洗個手過來吃飯吧」。
2.我爸不會給我道歉,他道歉的方式,就是吃飯時給我瘋狂夾菜,跟我說「多吃點」。
3.我老婆給我道歉的方式,就是說:「飯在鍋裡,我上班了。」
4.我媽:我這麼做是不對,但我不也是為你好嗎?
5.「我都道歉了,你到底還要我怎樣?」
6.我爸軟硬兼施地催婚。我說希望他能尊重我的選擇,他這樣我壓力大。我爸急了,起身離開,不願和我同席吃飯:「我跟你道歉,你以後就知道我是對的了。」
看完這些對話,可以總結出國人有著兩種特別的道歉方式:
1-3——含蓄式道歉:不說對不起,但是用行動表達。
4-6——轉折式道歉:毫無歉意,道歉後面的轉折才是真正要表達的。
對於含蓄式道歉,讓人覺得哭笑不得,你得需要迅速從道歉人的行為裡讀到他是在道歉,並且願意從對方的臺階上下來,才不至於進一步發生衝突;
而對於轉折式道歉,就真的氣得人吐血,妥妥地二次傷害。
今天我就想從心理分析的角度談談為什麼國人不能好好道歉,以及又是為什麼我們執著於要求別人道歉呢?
好好道歉,意味著什麼?
1.我錯了,意味著我糟糕至極
如果一個人早年和撫養者的互動中,經常因為做錯事而遭受對他整個人全面的否定或貶低,他就會逐漸形成
「我做的事情等同於我整個人」的信念,一旦承認是我做錯了,那麼我這個人就是糟糕的。 糟糕的人放在關係裡,就變成了
不配擁有關注和愛,繼而激發的是被關係拋棄的恐懼。不管是含蓄式道歉還是轉折式道歉,都在表達著我不想讓自己去到弱小的位置上,因為
弱小會帶來迫害感和羞恥感。在早年只能依靠撫養者生存的階段,如果有過很多被拋棄和被嫌棄的經歷,弱小就連接著很多由此帶來的糟糕的體驗,比如
被迫害感和羞恥感,以至於現在避免讓自己體驗到弱小。好好說一句,對不起,我錯了,有沒有感覺邊界變得清晰一些了;而不能好好道歉,不把愧疚清楚地表達出來,也不讓對方的憤怒徹底消解,這些情緒在關係裡逐層疊加,就製造了一種更加糾纏的關係。文化是傾向於融合而非分離的,寧願在關係中受苦,也不願意劃清界限,因為糟糕的關係也好過沒有關係。所以,不能好好道歉,本質上和對關係的依賴有關,
一旦道歉了,意味著我不好、我弱小,由此會激活喪失關係中客體的愛的恐懼。來訪者c早年和父母的互動中,經常被教育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和妹妹發生衝突,或者和鄰居小朋友吵架,媽媽總是先去判斷誰對誰錯。如果是她的錯,媽媽就會嚴厲地斥責她,如果不是她的錯,她才會得到媽媽的一點認可,慢慢地她就形成了
用對錯來感知自己和世界的經驗。後來她開始學習心理學,好像終於找到了一些依據來證實她媽媽當年的做法是錯誤的,她用心理學的理論和媽媽辯論,她很想得到媽媽的道歉,但是她也抱怨道:「他們是不會和我道歉的。」經過幾次的討論和探索,她發現想要父母道歉,一方面想讓父母也體驗一下在錯的位置上的感受,那是她曾經體驗過的,弱小和屈辱感。一方面她想表達的還是對父母的需要,但由於羞於看見自己對父母的需要,要道歉這種高濃度發生情感連接的方式讓父母和自己發生關係。這樣看,
要對方道歉和不能好好道歉的本質相同,都是關係的未分化,用一種「你欠我的、我欠你的」的方式,偽裝了和媽媽之間沒有割斷的臍帶,維持著邊界不清的關係。曾奇峰老師說,一個孩子如果早年經常被打臉,那麼你現在去撫摸他的臉對他來說就是創傷。同樣地,一個沒有和原始客體完成分離的人,你和他道歉,
你讓糾纏的關係一下子變得清晰,他未必可以消受。看到過這樣一組漫畫:夫妻吵架, 冷靜後丈夫過來和妻子道歉:「剛剛是我不好,我不應該發那麼大火……」話還沒說完,妻子捂著耳朵說:「我不聽,我不聽,你就是不愛我了……」,丈夫一臉茫然失措……妻子就是要停留在關係中受害者的位置上,她的防禦機制已經不適合接受愛意,更適合於在一個對立的,排斥的,充滿敵意的環境裡存在,
也就是始終以一個抱怨的受害者身份存在。雖然痛苦但熟悉,你讓她接受道歉,她會覺得那不是自己,那些曾經受傷的感受又如何安置。還有一個來訪者T,有一次和爸爸在微信裡吵架,說她爸爸沒有盡到父親的責任,每次見面或者打電話都是不停地說自己的負面情緒,自己沒有能力也沒有義務承接。我問她你想向爸爸傳遞的是什麼呢,她說我想讓他知道他錯了,並且很想和他劃清界限。爸爸給她回了微信,大概意思是現在不知道怎麼和她相處了,父母白養她了,不但不能理解她的意思,最後還加了一句教育:養兒應知父母恩。來訪者非常生氣,她好想回一句:沒有恩,都是恨。但是她也糾結到底要不要回,這麼回了之後爸爸不知道又要說出什麼話來,她怕會讓自己更加憤怒。當我問到她想回復的目的是什麼呢,她沉默了很久之後說,我好像很想改變他們,但是他們真的改變了,真的和我說他們錯了,我能消化得了嗎?說到這裡她感覺很難過,難過裡也有放下的釋然,
原以為自己要的是和父母分離,實際上表達的內心想要融合的願望。父母只不過讀懂了我們的潛意識,並且很配合地不向我們道歉,因為
我們和父母吵,要的不是分離,而是依賴。有意義的道歉如果你也曾執著於讓對方向你道歉,那麼應該先問問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如果看到自己對道歉的需要後面隱藏著糾纏的需要,或許就會減少一些執念。
「北漂的第二年,我失戀,加上長久加班透支身體,我準備在家休養一陣。母親來北京照顧我,可嘴上毫不留情。
她對我的挫折教育持續二十多年。不看好我在北京的工作,說我賺的不夠花的;
不看好我的前任,嫌他個子不高;
我分手,她說:我早看他不靠譜了;
分手後我養了條狗,她又說:連自己都養不好,還養狗呢?
無法忍受她一直打擊我的說話方式,我和她長談了一番。在此之前,因為壓力太大,我去做了心理諮詢,諮詢師說:
因為家庭裡父母長期的否定和打壓,我的自我價值感很低,在感情和工作上拼命付出,希望驗證自己的價值,但不管戀人對我多好,別人給了我多大的肯定,我都對前景悲觀,覺得自己配不上。
我把這些告訴母親,那晚,她寫了一封道歉信給我,寫了兩頁便籤紙。她和我說對不起,希望我能對未來有信心,不然她永遠沒法諒解自己。
青春期的時候,我們為一些事情爭吵互不讓步,最後母親說:好,是我錯了。我錯就錯在把你生下來。
寫道歉信的這一年,她53歲,我25歲,我也沒有再責怪她。只是當初如果我們能好好溝通,是不是不會有那麼多傷害和遺憾。」
——摘自公眾號「真實故事計劃」
這個女孩或許在表達:道歉不是我真正需要的,真正需要的是媽媽能夠明白我的感受,而不總是以她的感受為中心。
當媽媽願意離開自己的感受,去體會女兒的感受,當她能夠體會女兒的低價值感和悲觀,她才能夠說出一句不含敵意的對不起,而女兒也能夠接受到這樣的歉意。
關鍵在於,我們在關係中受傷,我們還能不能堅持成長,像故事中的女孩不再與媽媽的關係裡繼續要求道歉,而去建立新的關係(比如和諮詢師的關係),放下了才會得到。
而如果我們傷害了他人,我們也有能力離開自己的感受,願意去容納對方的感受,這時不管道歉與否,對方都能感受到你和他之間真實的連接。
主播 | 雪冬,電臺主播,二級心理諮詢師 ,冥想引導師 。
小時候,你的父母會向你道歉嗎?他們道歉的方式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