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中國各個階層共同焦慮的話題,無數家庭窮盡所有把孩子送去國外,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講述幾個國家對孩子教育截然不同的態度。在網際網路上有極高的熱度,豆瓣評分高達9.1分。
因為教育,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也是中國各個階層共同焦慮的話題。
該紀錄片引發熱議,主要是其他國家的教育模式,給國內觀眾帶來了極大的衝擊——原來教育還可以這樣。
芬蘭教育的秘密是什麼?紀錄片為了揭示了幾個關鍵詞:平等,自由,積極教育。
平等也體現在教育中——學校與學校之間的資源是平等的、師源是平等的、生源也是平等的,就像採訪中芬蘭人說的,「芬蘭最好的學校是哪一所?最近的一所。
」師生關係是平等的,孩子們可以自由穿著,上課時可以躺著、站在、坐著。
學校給孩子的都是積極教育。直到小學四年級了,孩子們都沒有應試考試,避免任何形式的競爭;即便孩子數學、科學、藝術等都不擅長,教師依舊會鼓勵他們發現自身的力量,可能是為人公正、有創造力、雄心,或者很善良。
從孩子的身上,
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未來;
從教育方式上,
可以看到這個國家的性格。
芬蘭的課堂自由,
註定他們不會照本宣科。
老師經常帶著學生去森林上課,
給每個人發一張色卡,
讓他們去森林中尋找匹配的顏色。
而日本的教育理念,
剛好和芬蘭完全相反。
這也是這部紀錄片特殊的地方,
一開始就放出差異最大的。
日本幼兒園的早晨從晨練開始。
孩子們一大早就光著腳在土地上,
瘋狂地跑、跳、喊,
爬上爬下、翻滾,
為的是讓身體甦醒。
日本講究個人儀表,
更講究團體和規則。
孩子們從小就集體練習坐姿,
每個人的一舉一動,
都是一模一樣。
從幼兒園開始,
日本的孩子就被教育,
要遵守並維護團體的秩序和規則。
日本的孩子在學習分享與保護。
孩子們要去交流溝通,
和夥伴分享、分配食物。
但是當分配結束後,
老師們又會用「搶」的方式,
來讓孩子學會說「不」。
偷偷拿孩子的食物、
裝可憐索取,
孩子們都會馬上推開老師的手,
並大聲拒絕。
因為老師希望教給孩子,
這個時代「拒絕」同樣很重要。
對於有些重要的東西,
例如僅此一份的午餐,
是要靠自己去保護的。
《他鄉的童年》是帶有主持人觀察和主觀思考的那一種。「我們不是做一份全面科學的教育報告,而是希望用直觀感性的故事讓觀眾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