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雄安後,王老師第一學年第一學期就擔任了四個共建班的歷史教學工作。從第二個學期開始,她又擔任了兩個歷史班和一個非歷史班的教學工作。有人粗略給她算了一下:當來雄安400多天的時候,除去節假日,平均每周14節課,兩個晚自習,上課節數達到800多節次,她全身心投入教學,滿負荷工作。
2020年下半年,因新學期合作共建任務的需要,學校派王老師去擔任高一兩個共建班的歷史教學工作,並承諾給她把高三工作量減下來以減輕教學負擔。然而,對她來說又有什麼可以比得上師生情誼呢?到雄安支教已經兩年多了,她已經和第一批雄安弟子結下深厚的情誼,朝夕相處的時光已印刻在支教記憶中,怎麼會捨得離開他們?無論多麼艱難,都要陪他們走過畢業季。權衡之下,王潤萍老師毅然接下了重擔,成為學校裡難得的跨頭教師:一頭挑著已經進入新高考備考的高三年級,另一頭又挑起了進入新教材使用的高一共建班的歷史教學工作。兩頭工作,壓力陡增,社會關注度不分上下。為此一面要做好高三備考的統籌計劃,給每一個學生的人生節點做好助力;一面又要研究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儘可能多地點燃起高一新生的學習興趣。面對重任,她沒有任何言辭,惟有行動與擔當!她每天投入最多的時間就是精心備課,查找資料,設計教學,尋找導入,調研學情,確定主題,常常到深夜仍在電腦前反覆琢磨思索,而作業則經常會在火車上進行批閱,只為課堂上學生明亮的眼神,思維的碰撞,求知的期待。
2020年下半年,以往很少生病的她,嗓子突然失聲,一點聲音也發不出來。如何開展教學,王老師看在眼裡,急在心中。為了不耽誤學生的學業,王老師當時在黑板上寫下一行字:「親愛的同學們:上午好!因為嗓子嘶啞,無法說話,請大家諒解!今天我們這樣來上課:我給出問題,大家思考討論作答,盡我們集體之力完成學習任務!可否?」那個星期的課堂上,王老師用「筆」代替了聲音,學生們在一個個問題導引下,開啟了思維的活躍與碰撞,課下的答疑也在無聲與有聲中得到解惑。那個星期的特殊的「無聲」課堂,也讓同學們深深懂得,教與學不一定是有聲有形,更是無聲的心與心、思與思的交融。
為了能更好地與學生享受課堂,她選擇在周末驅車200多公裡回到石家莊市看病。當周一回來上課時,習慣了早早侯課的她被30班的孩子們有意地「擋」在教室之外,然而待預備鈴響起時,他們又把王老師擁進了教室,那真是安中校園最暖最溫馨的一幕:黑板上寫著「歡迎歷史老師回家」,多媒體播放著「好運來」那首歡快的歌曲,同學們全體起立、鼓掌,不約而同表達著對老師的思念……那一刻,那一幕,真的讓所有人為之動容。家長這樣評價她的課堂:「她將歷史人物鮮活的展現在面前,她的歷史課不是說教,也不是課本知識的簡單重複,她始終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融會貫通,如沐春風,她是帶走一定色彩的佛系教師。」
時間不負有心人,王潤萍老師勤勉的工作贏得了學生的喜愛、尊重與友誼。正如有些人所說:所有的付出,都是對成長與學習的邀請,都是一種美好的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