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期兩天的東協-澳大利亞特別峰會在澳大利亞第一大城市雪梨落下帷幕。
海外網報導指出,在當前中澳關係處於低潮,1月下旬東協領導人集體訪問印度之後,澳大利亞此舉有拉攏東協「撬動」中國與東協關係之嫌。
開峰會的原因
雖然澳大利亞作為東協對話國已有多年,且東協-澳大利亞特別峰會也已舉辦到第二屆,但以東道主身份舉辦該峰會,確屬首次。
據悉,澳大利亞為峰會設置了領導人集體會晤、工商會議、反恐會議等多個環節,議題涵蓋跨境貿易、投資、漁業合作、安全、反恐等諸多領域。
據環球網報導,中國和南海問題並不是此次會議的議題,但輿論在分析澳大利亞此時拉東協國家開峰會的原因時,不少都提到中國。
英國《衛報》18日稱,東協被澳大利亞視為對抗中國不斷增長的經濟、軍事、戰略影響力的重要力量,澳大利亞近年來一直在尋求與東協發展更緊密的聯繫,而此次東協-澳大利亞特別峰會,是澳通過貿易和反恐合作加強與東南亞各國聯繫的重要一步。
此外,峰會開始前,澳大利亞外長畢曉普老調重彈,聲稱遵守國際法是處理地區衝突的關鍵。雖然她並未直接提到中國,但她的話被部分媒體解讀為澳大利亞試圖與東協營造一個「應對中國安全挑戰的戰略同盟」。
從2016年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在寮國向東協各國發出邀請開始,澳大利亞上上下下就沒有停止過對這場會議的高度期待。
蓄意「挖坑」
僅從形式上看,這場會議從一開始就無法達到預期——因為受邀的東協十國領導人裡,有一位領導人直接拒絕了出席。
據環球網報導,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以「日程衝突」為由,直接拒絕了澳方的邀請,指派外長卡耶塔諾出席會議。
有分析認為,杜特爾特缺席峰會的真正原因是澳大利亞對菲律賓國內禁毒鬥爭及人權狀況的橫加指責,並直指杜特爾特的「拒絕」姿態是對東協和澳大利亞關係的「沉重一擊」。
而有的領導人雖然到了,但也並不「上套」:
據新加坡媒體報導,提前抵達雪梨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與特恩布爾舉行的雙邊聯合會議上被澳媒提問道:中國是否在「分化」東協?
李顯龍巧妙地給出了這樣的回答:東協並不以「非黑即白」的眼光看世界,而是要與世界上所有的大國做生意。
新加坡亞洲新聞臺網站由此評價認為,面對澳媒的蓄意「挖坑」,李顯龍並沒有在關於中國的話題上失去分寸和立場。
「如果你是位於中國周邊的內陸國家,你會看到,中國正與許多不同的合作夥伴開展業務。」李顯龍說。
另據澳媒報導,在被問及美國、澳大利亞、日本和印度之間重啟四邊安全對話的問題時,李顯龍直接警告「不要建立對立集團」。他表示,「四國聯盟」被視為遏制中國的戰略,新加坡並不想「選邊站」。
「合理的目標」
《澳洲金融評論報》網站發表文章認為,面對中國影響力的不斷提升,此次峰會舉辦的背後,其實是澳大利亞想以迎合美國的對華戰略為「抓手」,來「擁抱」東協。
對於這樣的意圖,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駱永昆作了進一步分析。他認為,澳大利亞作為美國的盟友,在對外政策上很多時候要跟美國保持一致。當前無論是與東協的合作,還是推動美日印澳四方合作,體現出來的都是澳大利亞希望在步調上與美國一致。與其說是為了對抗中國,不如說是緣於與美國的利益捆綁在一起。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許利平認為,如果澳大利亞心存這種想法,結果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他表示,東協的立場是很明確的,東協發展對外合作,希望自身處於中心和主導地位,並且東協主張要和區域內國家開展合作,而不是零和博弈。
東協秘書處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東協最大的貿易夥伴依次是中國、歐盟、美國和日本,澳大利亞排不進前十;在投資方面,澳大利亞對東協地區的投資也遠遠不及美、日、中、韓、英等國。
值得一提的是,在與澳總理舉行的雙邊聯合會議上,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還給澳大利亞提了一個建議。他建議澳大利亞應該加入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中國的目標是繼續發揮影響力,到2050年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他補充說,這是一個「合理的目標」。
「澳大利亞如果試圖通過舉行峰會來遏制中國,肯定達不到目的,因為東協有著自己的立場。」許利平說。
推薦閱讀
您最關心的7大民生問題,必看!
策劃:胡璇絢
作者:周雅如
編審:趙嘉麟
校對:唐力
綜合:海外網、參考消息網、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