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這個冬天更冷的是什麼?自殺,以及圍觀自殺。
一位微博名叫「Neuuuuuuuuuuuuuuuuuuu_神經元」的四川少年,在11月的最後一天,去超市和藥店買了炭和安眠藥,然後回到家中,開始在微博上直播自殺。
最終,他的生命終止,微博紛爭和死亡謎團卻還在甚囂塵上。
在中國擁有一眾粉絲的歐洲樂隊Lady Bird有一首歌叫《Suicide Is Painless》,優秀的女聲,出色的編曲,清脆的對白,配上淡淡的唱腔,不看歌詞和歌名,旋律優美得讓人難以察覺歌中的冷酷和悲傷。
其實《Suicide Is Painless》出自上世紀70年代,由爵士音樂家Johnny Mandel編曲、Mike Altman作詞,最初是一部諷刺美國越戰的黑色幽默電影《M*A*S*H》的主題曲。後來由於其朗朗上口的旋律,被多人翻唱過。
2000年,瑪麗蓮•曼森為電影《女巫布萊爾》續集演唱了這首歌,並且說這歌「More depressing and offensive than anything I've ever written(比我所寫過的任何歌曲都絕望和更具攻擊力)。」
連以毛骨悚然的歌詞聞名的曼森都給出了如此高的評價,《Suicide Is Painless》的冷酷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實際上,歌詞確實寫得非常委婉又耐人尋味。
但是,忘了告訴你,詞作者Mike Altman寫首歌的時候年僅14歲,就是上文提到的那部電影《M*A*S*H》的導演Robert Altman的兒子。
據說Robert Altman當時對歌曲的創作提出了兩點要求,一是歌曲的題目必須是《Suicide Is Painless》,二是這首歌必須是「stupidest song ever written」。這名45歲的導演苦思良久,怎麼也寫不出「最愚蠢」的歌詞,就把這個重任交給了他14歲的兒子。
結果他的兒子花了5分鐘就把歌詞搞定了。
等等,先別急著吹捧天才,以及說一些「人世險惡」之類的鬼話。在音樂網站songfacts上,我看到一個網友的留言,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表達了一個主題,「I can say it is very possible for a teen to write such lyrics like this。(我敢肯定地說一個青年人寫出這樣的歌詞是完全可能的)」。
13歲的時候我想自殺,不過是因為我讀了三毛;17歲的時候我想自殺,不過是因為高中老師威脅說要停課叫家長;23歲的時候我想自殺,不過是因為覺得自己活得沒有尊嚴。
如今每一項看起來都蠢得令人髮指。或許生命沒有看起來那麼美妙,但只有少年才會輕鬆地說出,「suicide is painless」,殘忍、漫不經心,又叫人心痛得無以名狀。
自殺是愚蠢的。這可能是導演Robert Altman想要表達的。不然,他為什麼會把歌詞交給自己14歲的兒子來寫?不然,在電影《M*A*S*H》中,牙科醫生想自殺僅僅因為他以為自己是個Gay?不然,這位在微博上直播自殺的少年,被推測自殺的原因是自己從未見過的網絡女友甩了他?
一想到這裡,我就覺得曼森的評價讓人啞然失笑,還不如歌詞中出現的問答聰明:
「Is it to be or not to be(生存還是毀滅)?」
「Oh ,why ask me(為什麼問我)?」
但更愚蠢的,是人們居然圍觀了這場自殺。
微信ID為@策佩林 的童鞋,請你把地址和電話發到微信後臺,你在第一期「關注搖滾天堂送CD」的活動中已獲獎,但是忘了發地址。。。